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语文试卷
2011-11-8
点击数:  6886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否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人要谦虚,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是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是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中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出自《老子》一书,说明人真正认识自己很不容易,人应该用这句话来对照和检查自己。
    C.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否做到“自知之明”应该是每个人经常面对并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是人们根据老子的说法而总结出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用这句名言来对照和检查自己。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通透明澈。在“知人”和“自知”方面,本文作者更强调的是“自知”。
    B.作者认为,在名利前面,是需要“自知”的时候,此时,如果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既“自爱不自贵”,又“自知不自见”,那就是具有大智慧。
    C.作者指出,世上“知不知”的人太少,而“不知知”的人太多,知人而不自知的人更多;只知人而不自知,如果遇到挫折或伤害,就不能客观地理性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D.文章说拿破仑是知人的,但用老子的标准来衡量他,拿破仑并不自知;我们认为拿破仑是伟人,但用老子的观点来评价他,拿破仑并不是伟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德兴,濠人。恭谨勇毅,与太祖同里,少相得。从定滁、和。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从取金华、安庆、高邮。援安丰,征庐州,进指挥使。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进湖广行省左丞。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元平章①阿思兰及周文贵自全州来援,德兴再击败之,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宁州、蓝山皆下。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广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岁,慈利土酋覃垕②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太祖命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明年伐蜀,副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克保宁。先是,傅友德已克阶、文,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及保宁下,两路军始合。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复副邓愈为征南左将军,帅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婪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功复出诸将上。赏倍于大将,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诏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
    明年,五溪蛮乱。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赐手书曰:“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址③,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蛮悉散走。会四川水尽源、通塔平诸洞作乱,仍命德兴讨平之。十八年,楚王桢讨思州五开蛮,复以德兴为副将军。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定武昌等十五卫④,岁练军士四万四千八百人。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百匹。
    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逾三年,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岁时入朝,赐予不绝。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明史?列传第二十》)
    注:①平章: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②慈利:县名。土首覃垕(hòu):土家族首领覃垕。③交址: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④明代军队编制名。清初曾沿用。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太祖同里,少相得 得:融洽
    B.而和所帅舟师未进 帅:率领
    C.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 旋:不久
    D.楚人德之 德:恩德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能表现出周德兴“恭谨毅”的一组是(3分)
    ①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 ②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
    ③博友德已克阶、文 ④德兴己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
    ⑤以其子乱宫 ⑥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沙洞苗寨被煽动作乱,太祖任命周德兴为征南将军,率领部队讨伐平定。第二年征讨蜀地,协助汤和为征西左将军,攻克保宁。
    B.周德兴平定武昌等十五卫,每年练兵四万四千八百人,开决荆州岳山坝用以灌溉农田,年增官租四千三百石。
    C.各位活着的有功勋的大臣,周德兴的年龄是最大的,每年入朝时,皇帝给的赏赐,周德兴都不拒绝。
    D.周德兴虽然年纪很大,但皇帝考虑到福建的功业没有完成,还是希望他尽力前往。周德兴到了闽地就征兵操练,完备了海上的防御措施。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5分)
    (2)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一(4)题。(25分)
    尼泊尔的啤酒
    吉田直哉
    我抱住他的肩膀哭了。很久了,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那是4年前的事了,然而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还要鲜明得多。那年夏天,为了摄影我们在喜马拉雅山麓、尼泊尔的一个叫多拉卡的村庄待了十多天。在这个家家户户散布在海拔1500米斜坡上的村庄,像水、电、煤气之类所谓现代的生命线还没有延伸到这里。
    这个村庄虽有4500 口人,却没有一条能与别的村落往来的车道。不用说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普通交通工具也用不起来。而只能靠两条腿步行的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被山涧急流截成一段一段的。由于手推车都不能用,村民只能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背一些东西在这条路上行走,每当我惊奇于草垛何以移动时,定晴一看,下面有一双双小脚在走路。原来是孩童背着堆得高高的当燃料用的玉米秸。
    多拉卡村的人们至今过着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被天神原谅的生活,他们是以一种苦楚的心情,在旅游者看来像世外桃源般美丽的风景中过着日子。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都渴望离开村子去有电有车的城市。就是我们,在没法用汽车的这里,也深感不便,每时每刻都是全副武装登山。从汽车的终点站到村庄,我们竟雇了十五个人搬运器材和食品,多余的东西不得不放弃。
    首先放弃的就是啤酒,啤酒比什么都重。想过酒瘾,威士忌更有效果。我们四人带了六瓶,每人一瓶半,估计能对付着喝10天,
    然而威士忌和啤酒,其作用是不同的。当汗淋淋地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面对眼前流淌着的清洌的小河时,我情不自禁地说:“啊,如果把啤酒在这小河中镇一下的话,该有多好喝呀。”
    村里的少年切特里问翻泽:“刚才那人说了什么?”当他弄清什么意思时,两眼放光地说道:”要啤酒的话,我去给你们买来。”
    “……去什么地方买?”
    “恰里科特。”
    恰里科特是我们去了车子雇人的那个山岭所在地,即使是大人也要走一个半小时。
    “是不是太远了?”
    “没问题。天黑之前回来。”
    他劲头十足地要去,我就把小帆布包和钱交给了他。“那么,辛苦你了,可以的话买四瓶来。”
    切特里兴高采烈地跑了出去,到8点左右背了5瓶啤酒回来。大家兴奋地鼓掌庆祝。
    第二天午后,来摄影现场看热闹的切特里问道:“今天不要啤酒吗?”
    “要当然是要的,只是你太辛苦了。”
    “没问题。今天是星期六,已经放学了,明天也休息,我给你买许多‘星'牌啤酒。”
    “星”牌啤酒是尼泊尔当地的啤酒。我一高兴,给了他一个比昨天更大的帆布包和能买一打啤酒以上的钱。切特里更起劲了,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可是到了晚上他还没回来。到了临近午夜还是没有消息。我向村民打听会不会出事 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如果给了他那么多钱,肯定是跑了。有那么一笔钱,就是到首都加德满都也没问题。”
    十五岁的切特里是越过一座山从一个更小的村子来到这里的,平时就寄住在这里去上学。土屋里放一张床,铺上只有一张席子。因为我拍过他住的地方并问了许多问题,所以对他的情况是了解的。在那间土屋里,切特里每天吃着自己做的咖喱饭发奋学习。咖喱是他把两种香料和辣椒放在一起夹在石头里磨了以后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由于土屋很暗,白天在家学习也得点着油灯。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4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还要鲜明,说明这件事非同寻常,让我难以忘怀。
    B.多拉卡村海拔1500米,没有接通水、电、煤气,但风景优美,人们在这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怡然自得的生活。
    C.切特里紧接过“我”的话,自告奋勇提出为“我们”买啤酒,大家兴奋地鼓掌,表示对切特里的感谢。
    D.切特里买啤酒未归,村里人对他的种种猜测,既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了切特里, 又制造了一些悬念。
    E.这篇小说首尾呼应,语言平实,塑造主人公形象所选择的事件既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发人深省。
    (2)小说一开始描写多拉卡村庄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切特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文中反复说:“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请结合全文,探究“我”深刻全面地反省的内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忆蔡尚思先生
    施宣圆
    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享年104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 貌……
    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有时去旁听。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
    1987年2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
    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
    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
    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7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上世纪20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蔡先生听过他的课。蔡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蔡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确是大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大师,而不是所谓的‘国学大师’。”
    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我问他敢不敢写文章发表?他说怎么不敢。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我知道的陈寅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稿子已经写好。“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蔡先生这样说。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
    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
    蔡先生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学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 的总批判》为代表的20余部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匡亚明认为应该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指凡属于糟粕的内容必须抛弃;凡属于合理又含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则有选择地吸收;凡属于真理的内容则要发扬光大。
    B.蔡尚思先生认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应坚持传统的“两分法”。并由此引发了与匡亚明先生的一段争论。
    C.蔡尚思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为此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D.蔡尚思先生对老师陈寅恪很尊重很钦佩,虽然如此,他仍然不赞同人们称陈为“国学大师”,表现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实的精神。
    E.“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是蔡尚思先生的治学观点,也是他的行为方针。
    (2)简述三个小标题的作用。(6分)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6分)

    (4)从蔡尚思先生敢于争鸣的优秀品质中,从他的事迹中,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请谈谈。(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
    A.他救助了100名贫苦儿童的事情,是在近期见诸报端之后才照然若揭的。
    B.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C.和这群家伙相处,我说话常常一言九鼎,算是非常讲信用的,因此他们都非常信任我。
    D.巴金先生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识,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义。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日前,省物价部门表示,将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测,强化价格的监督检查,对突破国家规定的价格和变相涨价,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的稳定。
    B.访问英国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莘莘学子深情地表露:“我深爱的祖国年轻而又古老、自强不息而又历经磨难、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C.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D.由于恶劣天气影响了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北约方面请求美国战机在短期内继续承担在利比亚的空袭行动。
    著名专家学者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答:
    17.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6分)
    “人”字最难写。一笔写出生的哭声,一笔写临终的笑容:前者表明面对生的艰辛,后者表明平生了无憾事。 , : , 。一笔写道德,一笔写才能:没有“德”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这一撩,难以自立。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叹了一口气说:"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的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的坚强起来。
    请根据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9、 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技巧2分,分析2分,作用2分)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1)(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 (6分)①说明多拉卡村庄贫瘠落后,交通困难;②为下文村民猜测作铺垫;③衬托切特里可贵的品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纯洁热情,乐于助人;②坚强勇敢,不怕困难;③诚实守信,人穷志不穷。(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反省自己,反省社会。〔2分,意思对即可)①“我”轻信村里人对切特里的猜测,误会切特里,应该深刻反省;②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分析每点3分,意思对 即可)
    12
    (1)【答案】 BC【解析】 B项“两分法”并非传统分法,另外蔡匡两人并未引起争论;C项陈未与蔡争论,亦未引起学术界的争鸣。
    (2)【答案】 ①明确了文章中心,便于组织材料和读者阅读;②三个小标题逐步深化中心;③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蔡先生优秀的品质和学者风范。(每点2分)

     

    (3)【答案】 ①结构上,本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文“与匡亚明的争论”做总结,又引出下文就陈先生是否可成为国学大师争论的叙述;②内容上逐层深入,由他与匡亚明的个人争论深入到为陈先生的称号而与整个学术界的争鸣;③突出了蔡先生敢于争论的优秀品质。(每点2分)
    (4)【答案】 ①不畏权威,敢于“亮剑”的品质;②敢于同不正之风做斗争;③坚持真理,排除多种不利因素,一以贯之,终有所获。(一点3分,二点6分,三点8分)
    13.D.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A昭然若揭:像举着太阳、月亮走路那样明显。后用它指真相或含义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多形容不好的事情。B行云流水:多比喻文章、歌唱等自然不拘泥。用在这里指岁月的流逝是不合适的,属于使用对象错误。C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不能说很有信用。属于语境误用)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的仿写点有三:一是把握横线前供仿句的句式特点,“一笔写……一笔写……”的句式;二是要符合“内容的吻合性”原则。“一笔写……一笔写……”所填词语是相辅相成的,后面是对前文的解说,内容上还要突出“‘人’字最难写”的观点。三是在内容符合的前提下使语句表达准确连贯。
    18、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前提是读懂材料。考生可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材料的思想内容。材料主要说的是三个人看到蜘蛛的做法时的不同反应,考生可以根据此确定立意。看到同样的现象,三个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心态悲观,有人心态积极,而最终他们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有人消沉了,有人聪明、坚强了。由此考入立意:心态决定世界观,态度决定命运等。另外,考生也可以从蜘蛛一次次掉下来又以次次向上爬的故事中得出立意:不要轻易说“不”,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等。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