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之结构篇
2017-5-19
点击数:  18078
  • 一 【结构篇】
    (1)、标题含义及作用
    答题思路: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包括-----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手法)
    1. 标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手法。 一看是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反复、用典等;二看是不是运用了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
    3.贯穿全文线索
    4.揭示情感主旨
    5.体现主要内容
    6. 表明写作对象
    7、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果是对标题的理解,且分值较大,含义及作用可以都写上。
    (2)、材料关系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
    判定文章材料(内容)关系及所起作用
      考试变形
      1.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析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2.文章第x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5分)
    3.文章中在到“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铺垫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必要的情况介绍。
    2.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曲折动人,自然平稳。
    发生-----突出人物形象
             渲染环境背景
    发展----递进。转折(曲折,跌宕起伏)
    3.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设置暗示或伏笔
    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一个伏笔

    照应
    就是对前面讲到的文字或情节,文章其他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通俗的讲,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周详,缜密。
    1. 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情节照应
    作者前面提到的相关的情节或情景;看到相关情景,回忆类似情景。
    3. 首尾呼应
    有些文章为了突出自身的完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把开头描写的景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对比
    1. 正面对比
    2. 反面对比
    衬托
    1. 以景衬情
    2. 反衬与烘托
    3. 作用:突出主体,形象鲜明,渲染情感
    ★四种关系单独设题较少,主要在句段作用这一知识点里运用较多。所以学好本次课也是为学习句段作用打基础的。

    (3)、句段作用

    ★所有的作用题,都是从内容(主题)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进行相关概括,结构上看该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了哪种或哪几种关系。

      开头作用(结构上):总结(领)全文(概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中间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句);引起下文(此点较少涉及)

     结尾作用(结构上): 深化主旨(升华主旨);首尾呼应;照应文题;总结全文

    ★如果是人物描写段落,环境描写段落或插叙段落,就应该按相关的答题思路答题,注意答案的要点其实是一致的。
    (4)、线索脉络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判定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的分类:
             a.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
               索贯穿全文
             b.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c.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
               开故事情节
             d.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e.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
               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
               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f.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知识点较小,不容易单独设题,常与标题,第一人称,主题等知识点一起考查

    二 【表达方式篇】
    个人为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思想情感,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表达,这些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五种,分别为议论、抒情、说明、记叙和描写。后来,人们为了方便进行文体研究,便将以议论为主的文章,称为议论文;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称为说明文,将以抒情、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称为记叙文。这也就是文体的起源。
    A.描写

    (一)人物描写

    描写方法分为两方面,分别为写人和写景,其中,跟写人有关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另外,我们将文章中对人和事物进行一连串的细致描写的方法,统称为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交代身体,身份,地位,处境等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3)常见题型:判定人物塑造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解题思路:
       a.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b.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c.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
       d.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命题方式基本是要求回答环境的作用。
    1. 自然环境
    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内容)
    b、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衬托或象征人物的精神品质(结构)
    c、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主题)
    2. 社会环境
    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 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社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内容)
    b.为下文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做铺垫,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结构)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主题)
    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季节,气候,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展示(体现)人物性格               
    3、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4、深化文章的主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B、记叙
    考点:人称,叙述顺序。
      (1)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是“我”,1、使得文章更有真实感;2、使作者抒发的情感更具真实性;(真实性)
    第二人称是“你”/“您”,1、拉近距离,显得亲切自然;2、便于情感抒发。3、如果是“您”,表示尊重。(亲切感)
    第三人称是他/她/它,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客观性。(客观性)

    【拓展延伸】
       小说/文章中“我”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考察知识点:(1)第一人称——真实性(使文章/作者抒发的情感具有真实性)
                  (2)线索人物(“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3)衬托/映衬人物形象
                  (4)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2)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事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作用: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当故事情节进行了一半的时候,突然间停止插入新的内容,等新的内容介绍完以后原有故事和内容继续。
    作用:
       1、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充实;
           2、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3、突出人物的形象;
           4、避免故事情节的平淡,让文章内容更加跌宕起伏。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一般有两种方式:A、“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叫分叙,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B、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使用平叙的方式,特别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时间一乱,全局皆乱。
    作用: 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 ,有条不紊。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三 【语言篇】

    (1)品味赏析词语、句子表达效果:

    方法指导:
    A、修辞角度: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

    B、表达方式(描写)角度: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如景物、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等。

    C、关键词语角度:选择内涵丰富胡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表面意义(语境含义)+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答题模式:词语句子的赏析=方法+效果+扣主题

    (2)理解语句的含义、作用及表述形式

       a.语句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语句的表层含义,二是隐含在表层下的隐含义。
       b.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渲染、铺垫、衬托、对比、过渡、呼应或点题、深化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特点对表达文章内容有何意义。
       c.一般按以下形式表述: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特点风格
    语言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语义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等形式。
    四、鉴赏语言的技巧
       一、鉴赏语言技巧(表达特色)题目,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从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的角度分析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朴实、典雅、风趣、地方特色、形象、生动……
    5、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6、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四 【主题意蕴探究篇】

    (1)主题
    1.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事物,阐述道理、反映生活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一般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在一般记叙类文章中通常称之为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在议论说理类的文章中多称之为观点、论点、论题;在应用类,新闻类的文章中又习惯叫它主要内容。
      所谓提练主题,就是作者对事物经过深入探索,审慎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寻求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过程。

    概括小说主题的基本话术:
    1、歌颂、赞扬了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了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哲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散文主题的把握:
    散文的主题一般在文章的结尾都有所提示,注意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即可

    (2)探究题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究题主要类型:1、意蕴类探究。2、情节类探究。3、人物形象类探究。4、艺术特点类探究。

    一、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知识储备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探究。

    知识储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
    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三)启示类探究

    知识储备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逐年增多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题目或给出考生思维的一个导向或范围,让考生沿着这个导向在这个范围内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或给考生多个探究方向,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导向或范围的提示不同,启示类题目可以联系“现实(人生)”或“人物形象”作意蕴探究,也可以联系“写作(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一种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谈出“自我感悟”是基本要求。


    二、情节类探究

    知识储备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③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三、人物形象类探究

    知识储备 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②人物自身角度,如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主题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④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⑤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问题;

    四、艺术特点类探究。

    知识储备 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艺术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五 【写作手法篇(诗歌中叫“艺术技巧”)】
    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精妙的表达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对比、通感、借代、双关、互文、叠词、顶真、呼告等。
    二、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
    描写:正面和侧面
    正面:细节(渲染)反复,叠词和白描
    侧面: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平起平坐  衬托 主次
    对比手段等于衬托
         1、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抒情、借古喻/讽今、即事感怀等。
          2、描写方法及角度:修辞、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色彩、层次(上下、高低、远近、点面、内外)、正侧结合、白描与工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联想想象、移步换景、铺陈描摩等。
    三、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乐写哀)】、虚实、抑扬、联想想象、对比、铺垫、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四、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卒彰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烘托铺垫、详略得当、伏笔照应、过度铺垫、铺陈直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抑扬结合、曲折有致、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