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会)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2分)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4分)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25.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七(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第一大题
1. 【答案】D
【分析】第1题重点考察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及普通话,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仍将普通话的语音列为语言知识部分考察的一项内容。与往年相同的是,本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在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出这种题目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
由于这道题的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与往年稍有改变,可能有些考生会感到不大适应。但其实这道题不仅没有超出《考试说明》中关于“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这一基本要求的范围,而且事实上试题的整体难度还有所下降。一方面,试题只是选择了最常用的一些具有相同声符的形声字要求考生辨识,这比考那些相对冷僻的汉字的读音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更容易掌握;另一方面,试题还给出了包含这个汉字的常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也可以避免多音字的干扰,缩短考生思考的时间。此外,今年的试题中除1个字外(且也是常用的成语中的字),其余给出的形声字基本上都是声母和韵母不同的字音,不涉及声调,这也与往年尽量减少声调干扰的考虑一致,应该说即使是方言区考生也不会有太大困难。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其中“滇池”的“滇”读音为dian,“嗔怒”的“嗔”这读音为chen;“缜密”的“缜”读音为zhen,“精卫填海”的“填”读音为tian,“谨小慎微”的“慎”读音为shen。这5个相同声符的形声字的读音(包括声母或韵母)全都不相同,且5个词语都是常用或常见的,其中作为语素的汉字也不冷僻,考生应该能够正确辨识。而其余3组都包含有2个读音相同的字,如A组中“盐碱”的“碱”和“减员增效”的“减”;B组中“弹药”的“弹”和“肆无忌惮”的“惮”;C组中“赤膊上阵”的“膊”和“博大精深”的“博”。B组有一个字音的差别是声调不同,即“殚精竭虑”的“殚”(dān),与“弹”和“惮”(dàn),不过,即使方言区考生无法区别它们是否相同,也不会干扰考生把这一组排除,因为题目要求是选择“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2. 【答案】B 【分析】第2题重点考察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高考语文试题语言知识部分对汉字字形的考察,一般都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笔画的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的汉字偏旁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字字形的考察主要就是要求考生辨识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关于错别字的考察,过去曾采用过几种不同的方法。如在一句话中辨识错别字,在字音字形都完全不同的词语中辨识错别字,甚至要求在一句话或一组词语中选出2个错别字,等等。相比较而言,2002年这道题目的难度是较低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在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且基本上都是常用词语)中辨识包含有1个错别字的一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可能出现错别字,这对于平时注意不够的考生来说又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由于各例都选用了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这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也增加了某种干扰。当然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特别是容易混淆的音同或音近的词语)的总量并不是很多,所以估计今后对于错别字的考察不可能每年都采用这种题目。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的意思,依从应和”的意思,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的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尽管也都包含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但都没有错别字。
3. 【答案】B 【分析】第3题重点考察考生对词语意思的正确理解(和运用)。D级。
关于词语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察,2002年高考试卷中共有3题,即对词语意思的理解1题,正确选用词语1题,辨析成语正误1题,总体所占比例与往年基本相同。但与最近几年的试题相比,2002年这部分试题增加了对词语意义理解的题目,减少了虚词或语句排列一类的题目。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一是由于词语运用方面共有3道试题,因此在命题形式上势必要有所区别,今年关于虚词的试题(即第5题)采用了选用词语的考察形式,因此实词的考察就不宜再采用完全相同的形式:这是本题改用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这种考察形式的一个原因。二是虽然《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归入“表达应用”的D级,但实际上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在语句中选用恰当的词语也是以正确理解词义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考生如果不知道词语的正确释义,也就无法正确使用该词语:这是本题改用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这种考察形式的另一个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本题现在采用的要求考生判断词语的释义(特别是其中具有相同字形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的释义)是否正确的考查形式,在过去的试卷中也出现过(如判断字音、字形、释义是否正确等),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而且一方面试题要求判断的词语释义都是一些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和用法,并没有涉及冷僻的词义或词语的某个义项,考生应该熟知;另一方面试题是要求考生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排除错误的3项,而给出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某个义项解释的错误也是比较明显的,加上试题同时给出了整个词语的解释,并非仅仅给出相同字形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的释义,这也可以帮助考生做出判断。所以本题目的整体难度应该说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降低。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即“道义”、“道歉”、“道听途说”和“能说会道”4个词语(包括其中相同汉字的语素“道”)的释义都是正确的。而A组中“闻过则喜”的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其中的“过”指“缺点、过错”,不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指“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过”的意思,因此“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的意思是不对的。C组中“适逢其会”的意思是“恰巧碰到那个时机”,其中“会”的意思是“时机”,因此把“适逢其会”解释为“恰巧碰上那次聚会”,显然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D组中“剑拔弩张”的正确意思是“拔出刀剑,拉紧弓弦(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其中的“张”意思是“拉紧、拉开(弓弦)”,不是“(把箭)射出”的意思。即使考生不知道此处“张”的意义,从“剑拔弩张”整个成语的喻意,即“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来看,显然“箭”也没有“射出”的意思,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4【答案】A 【分析】第4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改变。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这句话中“光怪陆离”的意思是“光彩奇异,色泽繁杂,形容奇形怪状,各式各样”。这一成语本来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因此用来修饰“现代观念”,不管这些“现代观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的,是西方的还是非西方的,只要其确实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就可以用“光怪陆离”来修饰。联系下文看,本句中的“现代观念”实际上主要指关于“西方艺术”的观念,而这些“西方艺术观念”在说话者看来应该是可以从中“汲取精华”的,可见整个句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观念”的意思,只不过这些“现代观念”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其中既可能有精华,也可能包含糟粕罢了。退一步说,即使把“光怪陆离”理解为带有贬义,那么由于“现代观念”中毕竟带有某些比较模糊和需要辨别的观念,不应该全盘接受或完全肯定,所以用“光怪陆离”来修饰也是恰当的。
本题中其他句子中的成语都不恰当。B句中“雨后春笋(般地)”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可见该成语主要用于褒义。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的事情,显然不能用“雨后春笋”来修饰。此处可以考虑改用“源源不断”之类的修饰语。C句中的“有口皆碑”,从通常解释的意思看是“比喻人人称赞”,似乎用在这里也不无不可,即理解为“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人人称赞”。但实际上把这个句子念一遍就会觉得别扭,原因在于实际上使用“有口皆碑”这个成语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必须是“特出(特别出众)的”,是需要建立“功德丰碑”来长久颂扬的;二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一般是应该经过较长时间验证的,是被普遍肯定的。而“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则这件事情本身远远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二则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这里就不能用“有口皆碑”。此处如非用成语的话,可以考虑改用“有目共睹”。D句中“偃旗息鼓”的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而从本句表达的意思看,“几家汽车大厂”实际上还没有开始采取行动(即价格变化的“动作”),当然也就谈不到“停止行动”了;另外“偃旗息鼓”是一种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动作行为,也不可能“一直”。此处如改用“按兵不动”似乎更加符合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5 【答案】C 【分析】第5题重点考察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D级。
本题与往年考察准确选用同义或近义实词的形式相同,但考察的内容改为虚词,而虚词的考点是副词。与考察实词的用法相类似,考察虚词,特别是副词,也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副词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的能力。试题中给出的3组副词就是这种意义和用法非常接近的副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而其他几个选项都不大恰当。这道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凭借现代汉语的语感,就应该可以做出正确判断,一般不会选错。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道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在于试题中给出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这三组副词,意思确实都非常接近,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彼此都可以换用,而且很多词典的释义对二者也都不加区别。但必须明确这样一点:语言中除开少量的绝对同义词(即等义词)外,实际上所有近义词和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必然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有所区别,以前试题中出现过的大量实词(如动词、形容词等)的情况是这样,副词的情况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中给出的三组同义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还是可以给出严格的解释的。
“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一再失败”就不能说成“再三失败”。这种区别中有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上例。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试题中的第①句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所以这一句中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一再”和“再三”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稍微”和“多少”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差不多,即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甚至说“多少”的意思就是“稍微”。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点”。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②句,只能说“你比他只是稍微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不能说“你比他只是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哪个副词的限制条件还是清楚的:即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这就是为什么该句只能用“稍微”,不能用“多少”的原因。“稍微”和“多少”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常常”和“往往”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都差不多,比如说“往往,表示时常发生、经常发生”,甚至说“往往”的意思就是“常常”。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吃饭后,他常常/往往到湖边散步”。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③句,只能说“这几天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就不能用“往往”。这里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试题中的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常常”和“往往”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6 【答案】D 【分析】考察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D级。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改变。
A句、B句和C句都有语病。A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义不明确。首先是“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这一句不通,应该在“进入”后面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该语句才比较完整;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虽然汉语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宾成分省略主语,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语是“人类”,而这里“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的显然不是“人类”,而其实是“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可这个语句并非上一句的宾语,一般说不能使下一句承该成分而省略主语,这样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确了。B句的毛病是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全句如果保留“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则全句缺少谓语动词,应添加谓语动词“是”,改为“是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如果不添加谓语,则应将“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即把这一语段改成全句的谓语。C句的毛病也可以说是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全句其他地方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一语段中,“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由于该句较长,“如”后面连续使用几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虽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来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第二大题
7【答案】A 【分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的题目就是《沙尘暴》,文中也是始终围绕着“沙尘暴”来展开论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沙尘暴,考生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沙尘暴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这四种选项都来自原文,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可以排除。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也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也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该选A 。
8【答案】B 【分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领会,才能正确领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答案应该选B。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应该是理解错误的选项。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可以排除。
9【答案】A 【分析】第9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B项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这些变化显然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应该是原因之一。C项说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显然也与人的活动有关,也可以排除。D项“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也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也可以排除。这样,B、C、D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排除。只有A项“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
10【答案】C 【分析】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C级。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但这段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并不能从中推断出“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这一结论。B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从这两句话也不能推断出“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结论。D项推断的依据是哥德说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按照D项的说法,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显然是不正确的。 C项“人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是基于全文立论的,符合作者的本意,因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第三大题
11【答案】D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有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词语,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这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A项中的“竟死”,难点在“竟”字。“竟”有“完毕”、“从头至尾”、“终究”、“追究”、“竟然”等多个义项,从上下文的文意看,只有“从头至尾”与“竟然”能够沾上边儿。从这两个义项中选择,“竟然”表示语意的转折,显然不符合文意,因为这是根本无从谈到死或不死。再看“从头至尾”这一义项,“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文章十分切合。因而“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解释。B项中的“将兵”,试题将它解释为并列短语,但在文言文中“将兵”也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统领士兵”。这两种解释中的“将”字分别为名词与动词用法。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见是指李广对待部下的关爱,当然是李广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试题中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再看C项,“曲折”一词有实指虚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弯曲,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至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只有D项是正确的。其中的“结发”,是说古代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这在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中也曾出现:“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年。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12【答案】A 【分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领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今以钟磬置水中”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不仅是传世名篇,而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中学生是十分熟悉的,不会有什么难度。B项中后一句出自课文《陈涉世家》,也是司马迁的文章。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C项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贾谊《过秦论》,也是中学生十分熟悉的课文。其中的“既”字表示“已经”、“……之后”是副词“既”的常见用法。而《李将军列传》中“既出塞,出东道”的“既”字也正是这种用法。可见两句中的“既”字意义用法均相同。D项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一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文章流传极广,各种版本的中学课本多选作课文。“事无大小”与阅读材料中的“无老壮皆为垂涕”一句,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说法意义。这两个“无”字也是相同的。据题目的要求,A项为正确选项。
13【答案】C 【分析】第13题考查“之”字的称代作用,也属于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这道题给出四个使用了人称代词“之”字的文句,同时对各句中“之”字的称代内容进行说明,要求选出说明不正确的一项。这种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国试题中使用过,当时是考查指示代词“是”字的指代内容,具有较好的效度。应当说,“之”字与“是”字均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虚词,对它们用法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本题A项“胡兵终怪之”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正是指前文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广的小部队得以保全而未被消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B项“避之数岁”中的“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而来,显而易见,“避之”的“之”正是称代李广。这一选项也是正确的。C项“饮食与士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一词,“之”字是指前文的“饮食”,并非称代更远的“赏赐”。“得赏赐”一句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事情,“之”字也无法越过“饮食”而去称代更前面的内容。这一项的说明是错误的。D项“百姓闻之”的“之”到底称代什么,我们也可以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正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一事,老壮才为他痛哭。这一项的说明是正确的。本题的题干中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是正确选项。
14【答案】D 【分析】第14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质上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都表现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这一常用方式来进行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六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没有联系的,但如果考生误认为这两句是让部下休息,则对解这道题有一定的干扰。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后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这当然是“宽缓”的一种典型表现,因而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③句“专以射为戏”,这是说李广因为“讷口少言”,不善言辞,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日十分喜好射艺,并以此为乐,常常练习,这当然与对待部下“宽缓不苛”无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承着前文“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这正是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将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做法。这一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选项应是②④⑤,即D项。
15【答案】D 【分析】第15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这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李广初显功名、李广设计脱险、李广廉洁自律、李广承担过错引刀自刭。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章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四个选项中均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例如本题D项所拟题面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请刀笔之吏这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又是错误的。A、B、C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第四大题
16【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今年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
17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18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第五大题
19. 【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换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分析】第19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
这篇散文以“知音”为话题,表达了作者对神往和渴求知音的理解。作者认为,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知音是越多越好的;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一个钟子期而放弃自己花费千辛万苦得来的演奏技艺,艺术的追求应当永远坚持下去。为了表达清楚这样的观点,作者就需要在文章前面先讲一讲“知音的传说”,俞伯牙自然是其中的主角,而读者也只有理解了伯牙的思想感情才能读懂作者在下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因此,这个题目考查的重点就在于对俞伯牙思想感情的理解。
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传诵的一段歌颂崇高友谊的佳话。这个故事怎么来的?什么是知音?作者先用文学的笔法做了介绍。俞伯牙专心致志地鼓琴,钟子期能随着他弹奏出来的琴声感受到泰山江河。琴声是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但钟子期却完全都能领会,竟如同他自己演奏的一样。如此神奇,怎能不令俞伯牙兴奋;遇到这样理解欣赏自己演奏的知音,又怎能不让伯牙感激呢?从此,伯牙的演奏只给“知音赏”,钟子期一死,他也就不再抚琴了。
回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楚上面的意思,然后要能够进行概括。问题的焦点在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的原因,难点在于恰当的概括。其中“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两句话是答题思考的主要内容,伯牙的“兴奋和感激”的情绪由此而生。两句中,第一句与第二句基本意思一样,但是两个角度。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的时候这两层意思都要有。如果只答“因为知音难觅,所以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就过于简略而显得空泛。
20.【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分析】第20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和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 C级。
所谓文化,一种意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两千多年来,知音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子孙中间传诵,人们以追求像伯牙子期这样的崇高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到唐代诗歌,诸多的典籍中都作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可以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深入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阅读这篇文章,对这样具有文化含量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由于这些内容散见在这文章中,因此本题还具有对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的考查。答案要点是两条。第一条以文章第一段为主要思考内容,需要的是加工概括,比较容易。第二条首先要有敏感,在初读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敏感。难点在于将文中几处提到的出处和引用能够进行概括。《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是古代典籍,诗歌也在典籍之列,例如《全唐诗》,因此应该用“古代典籍”概括。
21. 【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分析】21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是C。
文中说“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以此转入这篇散文的主旨。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作者的主观感悟,又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这篇散文就是以作者自己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继续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实在是来之不易,怎么能因为钟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了,所谓“话说知音”,并不是意在如以往其他文章那样去赞颂“高山流水”的情谊,而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读懂这里才能算真正理解了本文的思想。因此,这道题的分量也就加重了。
回答本题要关注第3段、第4段,尤其对第4段内容的理解,关乎本题答案是否完整准确。第4段主要叙述描写伯牙学琴的艰辛经历,目的在于说明伯牙不应终止自己的演奏,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这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一段是有密切联系的,单从语言标志上看,段首一句“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中的“更何况”三个字就表明了前后两段内容上的联系,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劝慰”俞伯牙。
22.【答案】 A E
【分析】第22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A是正确选项。B项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虽然全文有较大的篇幅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但不能因为篇幅大而就作出是“主要内容”的判断。就全文来看,“表达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才是主要内容,文中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都是为这个“主要内容”服务的。第二,“知音难觅但又可求”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本文的主题。根据文意,可以看出,作者“话说知音”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个钟子期而终止演奏,应该继续用琴声培养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的演奏技艺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不应该因为钟子期不再能欣赏而放弃。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涉及知音“可求”还是“不可求”的内容。C项的错误主要在于“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这样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实际,从原文中看不出最后一段对第一段的内容做了“进一步阐释”,而它阐释的是作者的观点。最后说一说E项,这是一个正确选项。“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这样的表达,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美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从“欣慰地”“咀嚼和回味”这样的语言中去体会获得知音所产生的愉悦;“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行动”,这样的表达,可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赶快寻觅知音的鞭策。这个选项的判断需要有语言的敏感,也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说“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这是因为作者将非常抽象的“美感”通过“欣慰地咀嚼和回味”这样形象的描写传达出来,以此触发读者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进而使之转变为读者的一种感觉。第二句与此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是“形象地……”。
第六大题
23【答案】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还有”一类动词性词语,或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一类充当谓语的词语。
【分析】23题的语病是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这类语病出现的原因,是在写作的思维流程中,写作者头脑中出现的往往是一些关键性的语言信息,缺少其间必要的语法填充性词语,形成了跳跃,也就是题干中所说的“前后脱节”。
纠正这类语病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填上一个核心动词,二是补充一个谓语。上面两各种方法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使句子完整。
考生答题,可以只凭语感。具备语法知识的学生,可以理性地判断语病之所在,比较自觉地纠正它。因此,也可以说,这道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语法教学的作用。
这类语病虽然是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但把这种现象从上下文中割取出来,学生是不难发现和纠正的,因此它是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反映了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
24【答案】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分析】24题反映的是修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短语内部的调整,一是短句之间的排序。其中又含有三个因素:1.各短语内部格式应该彼此一致;2.各短语之间的排序要考虑其内容方向的联系;3.短语的排序还应该考虑音节数。以上三个因素,1和3都更反映了汉语语言运用的特点,是我国历来重视的。
言语操作虽然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但其运用是灵活多变的。评分标准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以本题为例,各短语全都组成以名词为中心词修饰语在前的样式是常见的,颠倒过来也未尝不可,但“战争的连年累月”不大符合汉语的习惯,顺畅程度要差一点,所以适当减分。如此处理,更能显示考生言语技能水平的差别。为了减少答案的多样性,便于阅卷,所以在题干上添加了不得增减字数的限制。
本题虽然反映了汉语运用的基本要求,但因为其涉及的因素多,经常写作的人有时也难免出现这样的疏漏,所以其难度要大于23题。
25【评分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分析】比喻是学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仿写也是近年他们熟悉的练习形式,但25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一个层次高的比喻领属三个低一层的比喻,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号:辽ICP备08005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