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归纳最全的古代诗歌意象草木类
2017-5-18
点击数:  19466
  •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1: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2: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3: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4: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1:张雨《中吕.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2:张可久《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3: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诗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句子,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可谓传神。

    4:苏轼《定风波   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词的上片,开始便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因开而与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

    5: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写王昭君的月夜归魂,给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其实,本词共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此处仅以二者为例)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4: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5: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

    6: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7: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长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2)杨亿《少年游》: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3)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

    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忘荫蔽。所以梅花永远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

    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2: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3: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4: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5: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3: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怜子即:。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1: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2: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3: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4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美好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