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重庆卷)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远岫 刺绣 衣袖 秀外慧中 乳臭未干
B.老妪 曲直 祛除 趋炎附势 屈打成招
C.涕泪 抽屉 警惕 风流倜傥 替罪羔羊
D.露脸 简陋 痔瘘 漏网之鱼 镂骨铭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零售 语重心长 直抒胸意 礼义之邦
B.怠慢 励精图治 以德抱怨 语无轮次
C.枢纽 夜郎自大 招致非议 五色斑斓
D.敲诈 变本加厉 风餐露宿 挑肥捡瘦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XX公司已被我们收购,大家要抓紧时间做好 和管理工作。
②这家商场的购物环境不错,广告宣传也做了不少,但营业额一直很低。 商场得做做市场调查,找找原因。
③这些任务很艰巨,但我们必须抓紧干, 早一点完成任务。
A、接收 看来尽量 B.接收 可见 尽快
C、接洽 看来尽量 D.接洽 可见 尽快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离投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凡是有损施瓦辛格形象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被翻出来了。
B.还想让你老爸保你过关吗?老实告诉你吧,他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谁也救不了你!
C. 不久前,王刚又杀回马枪,再返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又迅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D.就你摊的那些活儿,我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它弄清爽!谁像你,几天也拿不下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卫生部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B.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C.“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D.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6.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讷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泰讷写道:就在我们欢庆又把自然世界的混乱削减了几分之时,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获得自身生命,通过“报复效应”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同:副作用是坏的影响,例如,服用抗抑郁药会导致腹泻。而报复效应的影响也很坏,但坏得让人啼笑皆非:抗抑郁药让人变得更加抑郁。核能发电是一种有效的能源,但它会产生污染,这是一种副作用;然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的发生,却是由于该电站在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报复效应”。
泰纳拿出了许多事实证明他的论断。
火蚁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的一种毒蚁,因人被这种蚁咬伤后,会产生烧灼般的痛感,故名。伴随着DDT及其他强力杀虫剂的发明,美国政府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杀虫剂,试图一举灭绝火蚁。但30年后,政府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火蚁的各种天敌,事实上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在这场人类技术对火蚁的大战中,技术被证明是它自身最大的敌人。
美式足球的头盔,最初设计时是用来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护运动员头部的,但在引进赛场之后,却造成了大量脊柱受伤的事故,原因是运动员们自动地把他们的新装备当作进攻的工具。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应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而现在,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的抗药性空前提高,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致命的“超级虫”,却拿不出新的抗菌素来击败它们!
根据同样的逻辑,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据澳大利亚的一份报告,在过去10年,电脑技术非但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创造出无纸办公室,反而使纸张的耗费量增加了4倍。这份报告说,每名办公室人员平均一年要用掉30公斤纸。为了满足商界对纸张的需求,1995年澳洲有165万棵树被砍伐。报告说,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技术反噬人类的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但我们与其把泰纳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些结果与人们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
然而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人类也日益进步。
7.根据文意,下列对“报复效应”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B.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C.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反而使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D.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由于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设施,反而引起核反应堆爆炸。
8.文章第四段说“泰讷拿出了许多事实来证明他的论断”,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他的论断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试图用杀虫剂灭绝火蚁,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
B、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运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C.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D.澳洲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9.下列对“我们与其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因为泰讷的说法而对技术绝望,但应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保持警惕。
B.泰讷的说法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应该是乐观的,但也应该吸取泰讷说法中的有益因素。
C.我们一旦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
D.泰讷的说法不是对技术绝望,而是对人类滥用技术的严厉警告。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却将毁灭人类。
B.技术的报复效应虽然无法预料,却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C.人类创造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报复效应与副作用。
D.如果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将给澳大利亚的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捷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鳖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捷:连接。③鳖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言及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 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 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鳖豆以食 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 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 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选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第二部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故曰: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主谋攻》)
(2) ,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粱惠王上》)
(3)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山峦(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采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18.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
答:。
20.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错误,使其语义明确、符合原意,并将修改后的这段话写在答题卡上。(2分)
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冉冉升起。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守着储量丰富的重庆大气田,始终“气不足”、“气不顾”。
改为:
23、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4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2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6分)
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1)爱心
(2)机遇
七、(本大题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答案】B
【解析】A项各字全读xiǜ, C项各字全读tì,D项各字全读lòu。B项“曲”“祛”“趋”“屈”全读qū,“妪”读yù。
2.【答案】C
【解析】A项“直抒胸意”的“意”应为“臆”,“礼义之邦”的“义”当为“仪”;B项“以德抱怨”的“抱”应为“报”,“语无轮次”的“轮”当为“伦”; D项“挑肥捡瘦”中的“捡”应为“拣”。
3.【答案】A
【解析】“接收”是指根据一定情况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接洽”指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本句的语境是已被收购,即是自己的了,因此应该选用“接收”。“看来”用来表示提醒对方应该去做某件事情,“可见”可以看见、可以想见,此处应该用“看来”。“尽量”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尽快”尽量加快,不能修饰“早”。
4.【答案】C
【解析】“杀回马枪”指重新做原来的工作,此处语境是“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当然不是原来的工作了。
5.【答案】A
【解析】B项谓语“看到了”和宾语“乡音”不能搭配;C项前后话题不一致;D项“不过”与“左右”矛盾。
6.【答案】D
【解析】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样,中间就不必加顿号,“瓜果、蔬菜”中间的顿号去掉。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本题只有C项揭示了词语的本质属性。ABD三项都是在说“报复现象”,而非解释“报复效应”。
8.【答案】D
【解析】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本文的观点的实质,这样可以利用第7题去分析,也就是要谈“报复效应”,D项没有涉及这一点,因而错误。另外D项不是泰讷列举的事实,而是作者根据他的事实作出的推断。
9.【答案】A
【解析】B项中“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错误,“与其……,不如”是假设,而答案却将假设变成了肯定。。C项 “一旦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这句话中假设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D项中的“滥用”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可知。
10.【答案】B
【解析】A项C项的表述太武断、太绝对。D项“如果……,将……”是充分条件,不符合原文的表述。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1【答案】A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次”是动词,驻扎 。
12.【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A 中的“且”都是副词,将要。B中的“所”都是代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D 中前面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作用;后面的“之”,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3.【答案】C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中后句说明其坚守气节;B中前句说明其生活经历,与“体恤麾下”无关;C中两项符合题意要求;D中后句说明其不陈述自己的困苦,与“不污贼官”无关。因此答案为C。
14.【答案】 D
【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D中“禀告皇帝” 转述错误。原文中无“禀告皇帝”意。
第二部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答案】(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参考译文: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在隋朝的时候做官为大理司直。高祖未显贵时和他相交友好,大业年间去河东征讨贼寇,上奏表举荐夏侯端作副将,(夏侯端)暗中告诉高祖说;“隋炀帝生性多疑,内心厌恶李姓诸人,现在金才已被诛杀,接下来将要除掉你,应该及早作谋划。”高祖被他的话语感动,兴义兵,夏侯端在河东,官吏抓捕押送(他)到长安,高祖到了京城,释放囚犯,请夏侯端进入寝宫,提拔他做秘书监。
李密投降,关东的土地没有归属。夏侯端请求凭借节毛招抚降军,朝廷就任命他做大将军,做河南道招慰使.他就到州县传达朝廷的文告,向东接近大海,向南一直到淮河,二十多个州都派使者顺从归附。他驻扎在谯州,正赶上亳、汴两州的刺史已经投降王世充,道路阻塞,不能归还。无计可施,徘徊不定。属下二千多人粮食巳尽,又不忍心抛下夏侯端离去,夏侯端于是在大泽中杀了马,宴请属下,对大家说,“我奉君主命令,坚持道义不可屈服,你们都有妻子儿女,白白死去没有益处.我把(我的)头给你们,拿着它进给赋寇来求取富贵吧。”众人哭泣不忍看他,夏侯端落泪,想要自尽,大家争着护持他,(他)才停止。又走了五天,(属下)饿死了十分之三四。遇到贼寇,众人溃逃。跟从他的只有三十多人,于是向东逃去,采野绿豆吃。夏侯端起卧都拿着节毛,感慨说,“平生不知道死地竟然在这里。”遣放(他的)属下,让他们高去,不要都一起灭亡,正赶上李公逸守杞州,率兵迎接夏侯端。 当时河南土地都落入王世充手中。李公逸被夏侯端的节操所感动,也坚守属地。王世充派人用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的官职召夏侯端归附,并把自己穿的衣服赠给夏侯端。夏侯端说:“我是天子派来的使者,难道能做贼寇官吏来玷污自己吗?除非取了我的首级让我不可以回去见天子。”于是烧了信和衣服,趁机解下节毛放在怀里,从小路逃到宜阳,历经陡峭山崖,荆棘榛莽。等他到了京城,仅存活的(他的)部下,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都不忍心看。夏侯端入朝廷拜见高祖,自己谢罪没有立功,不提自己处境危险困苦的情形。高祖同情他,又任命他做了秘书监,出任梓州刺史。(他)散发俸禄周济孤寡贫穷的人,不替子孙打算,贞观元年死。
16.【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解析】本题共三问,设题细密,题型新颖,灵活机动。第一问考查理解,第二问考查鉴赏,第三问考查技巧。
17.【答案】(4分)(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解析】三句一句课内,两句出自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都是常见名句。(1)中要注意“殆”不要写错;(2)中要注意“庠序”“颁”“戴”的写法。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案】 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根据原文第一段(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第二段(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可以归纳出答案。
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
【答案】 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的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根据原文第四段不能概括出完整的答案,必须联系第三段(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概括出答案是比较容易的。
20.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案】 ① 造照应题目 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句作用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解答这题可从三个方面1作者: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2人物形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3文章结构: 造照应题目。若知道这三个方面做这题并不难。
21、【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A项“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中的“过程”不对;B项 “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的表述错误。D项中的“揭示”和“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的表述矛盾。CE两项正确。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答案】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重庆守着储量丰富的大气田,却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解析】文中的两处错误是“其地位冉冉升起”“始终‘气不足’、‘气不顾’”,找出错误,修改就不难了。
23、【答案】 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解析】本题要求拟写标题,实际上考查压缩语段、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压缩语段的关键是分清主次,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主要内容又由哪些主要因素组成,只有这些东西搞清楚了,压缩时才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段文字的重点是第一句、第三句。抓住了重点,压缩就简单了。
24.【答案】略
【解析】这类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谐调等方面。它是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题,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解答这道题关键是明确题目的要求。题干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⑴句式,仿写两个句子,要与所给的句式一致;⑵修辞上运用比喻。
七、(本大题8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重庆卷作文题在平易中包蕴着深刻的道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就存在着矛盾,有人主张“超越自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有人认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因此,试题丰富的包容性使学生可以从迥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作答,有利于大多数考生在有话可讲的前提下显示自身的认识水平。而且,这道题目颇具生活气息,富有亲和力,显示出“以学生为本”的特色。“自我认识”要不要与“他人期望”保持一致,这场争论或许注定没有结果,但这个辨析过程却是充满意味的,正如试题所说的那样,“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本题难度适中,给各个层次的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引出话题的材料含义比较明确,实际上是为考生认识话题提供了一个实例,一般情况下不应有误判或过于离题的想象。同时试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部分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重庆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答案】B
【解析】A项各字全读xiǜ, C项各字全读tì,D项各字全读lòu。B项“曲”“祛”“趋”“屈”全读qū,“妪”读yù。
2.【答案】C
【解析】A项“直抒胸意”的“意”应为“臆”,“礼义之邦”的“义”当为“仪”;B项“以德抱怨”的“抱”应为“报”,“语无轮次”的“轮”当为“伦”; D项“挑肥捡瘦”中的“捡”应为“拣”。
3.【答案】A
【解析】“接收”是指根据一定情况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接洽”指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本句的语境是已被收购,即是自己的了,因此应该选用“接收”。“看来”用来表示提醒对方应该去做某件事情,“可见”可以看见、可以想见,此处应该用“看来”。“尽量”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尽快”尽量加快,不能修饰“早”。
4.【答案】C
【解析】“杀回马枪”指重新做原来的工作,此处语境是“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当然不是原来的工作了。
5.【答案】A
【解析】B项谓语“看到了”和宾语“乡音”不能搭配;C项前后话题不一致;D项“不过”与“左右”矛盾。
6.【答案】D
【解析】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样,中间就不必加顿号,“瓜果、蔬菜”中间的顿号去掉。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本题只有C项揭示了词语的本质属性。ABD三项都是在说“报复现象”,而非解释“报复效应”。
8.【答案】D
【解析】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本文的观点的实质,这样可以利用第7题去分析,也就是要谈“报复效应”,D项没有涉及这一点,因而错误。另外D项不是泰讷列举的事实,而是作者根据他的事实作出的推断。
9.【答案】A
【解析】B项中“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错误,“与其……,不如”是假设,而答案却将假设变成了肯定。。C项 “一旦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这句话中假设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D项中的“滥用”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可知。
10.【答案】B
【解析】A项C项的表述太武断、太绝对。D项“如果……,将……”是充分条件,不符合原文的表述。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1【答案】A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次”是动词,驻扎 。
12.【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A 中的“且”都是副词,将要。B中的“所”都是代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D 中前面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作用;后面的“之”,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3.【答案】C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中后句说明其坚守气节;B中前句说明其生活经历,与“体恤麾下”无关;C中两项符合题意要求;D中后句说明其不陈述自己的困苦,与“不污贼官”无关。因此答案为C。
14.【答案】 D
【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D中“禀告皇帝” 转述错误。原文中无“禀告皇帝”意。
第二部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答案】(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参考译文: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在隋朝的时候做官为大理司直。高祖未显贵时和他相交友好,大业年间去河东征讨贼寇,上奏表举荐夏侯端作副将,(夏侯端)暗中告诉高祖说;“隋炀帝生性多疑,内心厌恶李姓诸人,现在金才已被诛杀,接下来将要除掉你,应该及早作谋划。”高祖被他的话语感动,兴义兵,夏侯端在河东,官吏抓捕押送(他)到长安,高祖到了京城,释放囚犯,请夏侯端进入寝宫,提拔他做秘书监。
李密投降,关东的土地没有归属。夏侯端请求凭借节毛招抚降军,朝廷就任命他做大将军,做河南道招慰使.他就到州县传达朝廷的文告,向东接近大海,向南一直到淮河,二十多个州都派使者顺从归附。他驻扎在谯州,正赶上亳、汴两州的刺史已经投降王世充,道路阻塞,不能归还。无计可施,徘徊不定。属下二千多人粮食巳尽,又不忍心抛下夏侯端离去,夏侯端于是在大泽中杀了马,宴请属下,对大家说,“我奉君主命令,坚持道义不可屈服,你们都有妻子儿女,白白死去没有益处.我把(我的)头给你们,拿着它进给赋寇来求取富贵吧。”众人哭泣不忍看他,夏侯端落泪,想要自尽,大家争着护持他,(他)才停止。又走了五天,(属下)饿死了十分之三四。遇到贼寇,众人溃逃。跟从他的只有三十多人,于是向东逃去,采野绿豆吃。夏侯端起卧都拿着节毛,感慨说,“平生不知道死地竟然在这里。”遣放(他的)属下,让他们高去,不要都一起灭亡,正赶上李公逸守杞州,率兵迎接夏侯端。 当时河南土地都落入王世充手中。李公逸被夏侯端的节操所感动,也坚守属地。王世充派人用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的官职召夏侯端归附,并把自己穿的衣服赠给夏侯端。夏侯端说:“我是天子派来的使者,难道能做贼寇官吏来玷污自己吗?除非取了我的首级让我不可以回去见天子。”于是烧了信和衣服,趁机解下节毛放在怀里,从小路逃到宜阳,历经陡峭山崖,荆棘榛莽。等他到了京城,仅存活的(他的)部下,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都不忍心看。夏侯端入朝廷拜见高祖,自己谢罪没有立功,不提自己处境危险困苦的情形。高祖同情他,又任命他做了秘书监,出任梓州刺史。(他)散发俸禄周济孤寡贫穷的人,不替子孙打算,贞观元年死。
16.【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解析】本题共三问,设题细密,题型新颖,灵活机动。第一问考查理解,第二问考查鉴赏,第三问考查技巧。
17.【答案】(4分)(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解析】三句一句课内,两句出自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都是常见名句。(1)中要注意“殆”不要写错;(2)中要注意“庠序”“颁”“戴”的写法。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案】 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根据原文第一段(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第二段(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可以归纳出答案。
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
【答案】 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的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根据原文第四段不能概括出完整的答案,必须联系第三段(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概括出答案是比较容易的。
20.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案】 ① 造照应题目 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句作用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解答这题可从三个方面1作者: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2人物形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3文章结构: 造照应题目。若知道这三个方面做这题并不难。
21、【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A项“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中的“过程”不对;B项 “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的表述错误。D项中的“揭示”和“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的表述矛盾。CE两项正确。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答案】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重庆守着储量丰富的大气田,却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解析】文中的两处错误是“其地位冉冉升起”“始终‘气不足’、‘气不顾’”,找出错误,修改就不难了。
23、【答案】 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解析】本题要求拟写标题,实际上考查压缩语段、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压缩语段的关键是分清主次,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主要内容又由哪些主要因素组成,只有这些东西搞清楚了,压缩时才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段文字的重点是第一句、第三句。抓住了重点,压缩就简单了。
24.【答案】略
【解析】这类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谐调等方面。它是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题,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解答这道题关键是明确题目的要求。题干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⑴句式,仿写两个句子,要与所给的句式一致;⑵修辞上运用比喻。
七、(本大题8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重庆卷作文题在平易中包蕴着深刻的道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就存在着矛盾,有人主张“超越自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有人认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因此,试题丰富的包容性使学生可以从迥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作答,有利于大多数考生在有话可讲的前提下显示自身的认识水平。而且,这道题目颇具生活气息,富有亲和力,显示出“以学生为本”的特色。“自我认识”要不要与“他人期望”保持一致,这场争论或许注定没有结果,但这个辨析过程却是充满意味的,正如试题所说的那样,“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本题难度适中,给各个层次的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引出话题的材料含义比较明确,实际上是为考生认识话题提供了一个实例,一般情况下不应有误判或过于离题的想象。同时试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部分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号:辽ICP备08005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