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浙江卷)
第1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车(bó) 船舶(bó) 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
B.招徕(lái) 青睐(1ài) 切磋(qiē)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 罢黜(chù) 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 星宿(xiù) 恰当(dāng) 螳臂当车(d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耗费 坐标系 仗义执言 忧柔寡断
B.疏浚 度假村 良晨美景 各行其事
C.渲染 编辑室 饥肠漉漉 枉费心机
D.弹劾 协奏曲 融会贯通 志大才疏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______,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
相。
②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______。
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______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A.申述 食言 但/而 B.申述 失言 不过/也
C.申诉 失言 但/而 D.申诉 食言 不过/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不迟。
B.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许多下岗职工坚信山不转水转,自立自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D.在国企改革中,某些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
越来越多。
C.人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
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
——(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干燥、粗糙。您是否想过给自
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
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o
7.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C.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8.根据原文,下列明显属于免疫力过强引起的疾病的一项是
A.衰老蜕变 B.类风湿病
C.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D.艾滋病
9.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C.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叉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日:“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上延下虫)(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左赞右阝)(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以材
以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而焚之
君子博学而H参省乎己
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乃率工徒躬治木石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
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
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
(2)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8—21题。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18.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19.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1)四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段末“又有谁能听、能解的?”暗示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
B.第二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
C.第四段段末,运用比喻手法,虚实相间,既刻画白鹤翔舞的生命活力,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
D.本文引用“梅妻鹤子"的典故,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E.本文以白鹤为线索,由回忆写到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答:【 】【 】
六.(12分)
2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o
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o
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爱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下面是一段关于血液传播的报道,请根据文 意写出两条防范爱滋病的结论性意见。(4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或血液制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 生命,但是如果输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就直接进入了血液循环。血液制品如VIII因子 浓缩剂是从许多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机会更大。美国供血者中约6%带有HIV,故上 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Ⅷ因子浓缩剂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造成感染。法国一个血液中心 被HIV污染,导致几千名受血者感染爱滋病。现在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如果供血者 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HIV抗体。目前尚不能对所有供血者检测HIV抗原,因为检测 HIV抗原设备复杂,费用昂贵。
鉴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一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 A项:“粳米”的 “粳”应读:jīnɡ;B项:“伉俪”的“伉”应读:kànɡ,“引吭高歌”的“吭”应读:hánɡ;D项:“恰当”的“当”应读:dànɡ,“螳臂当车”的“当”应读:dānɡ。
2.D A项:“忧柔寡断”的“忧”应为“优”;B项:“良晨美景”的“晨”应为“辰”,时辰的意思,“各行其事”的“事”应为“是”,意思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饥肠漉漉”的“漉漉”应为“辘辘”。
3.A 申述:详细说明;申诉: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②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 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 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依据上述解释已可确定答案A。第③句抓住第二空格,前后是转折关系,只能选择“而”。
4.B “勉为其难”: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事。“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山不转水转”:强调事在人为,想办法总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亦作“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砖”“山不转路转,河不弯水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相争中,刘邦在进军南郑途中烧掉栈道,表示不再返回关中,用以打消项羽的顾虑;随后又暗渡陈仓,打败楚军,又回到咸阳。后用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5.C A项:搭配不当,“优质化”不能修饰“农户”。B项:成分赘余,“不可缺少”与“必需”重复,删除“不可缺少”。D项:结构混乱,“发挥”与“起到”共用了同一宾语“作用”。应在“起到”和“无可替代”之间加上“的”。
6.C A项:两个逗号应改为问号。B项:括号应删除。D项:第一对引号中是一个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应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
二.(12分,每小题3分)
7.C 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A C D三项的陈述,都是不准确的。
8.B 本题的答案可以采用直选法得到,依据在第三段。“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这两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自身免疫病及其种类。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没有直接问“根据原文,下列明显属于自身免疫病的一项是什么?”又是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此题的命题思路与第7题的完全相同。
9.B 判断依据是“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命题者设计本题,没有给考生设计任何有效的障碍,只须在文中直接找出判断的依据即可。而正确选项的设计几乎都是原文的摘抄。
10.D 判断依据是“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命题者设计的此选项对不仔细阅读文章的考生具有迷惑性。因为命题者在提供的前提中同原文相比删除了关键字——很。“尚无有效”与“尚无很有效”的意思差别极大。提供的前提错误,依据前提推断的结论必然错误。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 坏:倒塌。《智子疑邻》“天雨墙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12.A 其,指示代词,那些。前一个“以”,介词,凭借(或因、因为);后一个“以”,介词,用。前一个“而”,连词,表(时间上)承接关系;后一个“以”,连词,表层进关系。 前一个“乃”,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后一个“乃”,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13.C ①陈述“许逖”为官经历。④陈述萧何修建的堤堰的作用,与“许逖”无关。
14.D “最终落得家破人亡”错误。原文是“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正确的翻译是“(官宦子弟)出入乡里做违法的事,有时甚至弄得乡人家破人亡”。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8分)
(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17.(4分)
(1)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2)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3)商女不知亡国恨 不尽长江滚滚流
五.(18分)
18.(4分)
野性、神秘、幽黑、深邃、寂静。
19.(4分)
(1)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2)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20.(6分)
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21.(4分) B D(命题者在设置本题的A C E项时,都采用了“节外生枝”法,故意让考生感到模棱两可。但是只要明确文章主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A项错在“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C项错在“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E项错在“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的遗憾”。)
六.(12分)
22.(3分)
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
23.(4分)
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要慎重;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要加强和完善。
24.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自由,自由就像晨光里翱翔的雄鹰,随风吹风拂。
(2)参考答案:翻阅忘晨昏(把“学问”当作动词) 数码接地天(把“学问”当作名词)
七.(60分)
25.
现代文阅读参考资料
在各种文体中,散文的特性是“散”,不散就不是散文了。这种文体的考验人,在于看他是否能把握这个“散”字。人们也许要说,文章写严密不易,写散又有何难?殊不知散文的难处就在一个“散”字上。刘长春认为散文就是“散开之文”这话说得很机智。散开就不是收拢,也许最后要收拢,但基本的行文特点是散开。刘长春解释他的“散开”说:“散开的是作者的性情、襟抱、领悟、才华。”他没忘了强调“散只是表象”“不散的是思想、是内核”。这就是说,我们在强调散文的“散”的同时,时刻也不应忘记它的“不散”。又要散,又要不散,这真的难为了所有的散文作者。
散文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它的表现形态是行云流水。内容愈是整饬、严谨的散文,其外在形态愈是流动的,便愈佳。所以,我很赞同刘长春对于散文文体特性的界说,是自由,而非别的,是在写法、题材、思想、心态、乃至风格、表现空间上的自由。但话说回来,无节制的自由,就容易流于散漫。若是以为散文是“散漫之文”,那就大错了。所以散文写好是极难的。
刘长春在这点上,不仅是一种体认,而且更是有效的实践。《白鹤翔集的地方》是一篇短文,不过千字左右。开头是“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山中极静,“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先写发现一洞,次写洞中探幽,再次写出洞见有鹤飞翔——忽地,惊起一池白鹤。一只鸟儿自水中腾空而起,白的;又一只,也是白的。然后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锋……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读这文字,以为他写的是现时景,再由现时景转入绘画景。其实,我们被作者“骗”过了。这文章文字极曲折,布局甚奇幻,峰回路转,乱花迷眼,我们只能随着他的笔走。直至文章的后部,他才狡黠地点出:“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原来他一开始就没打算老老实实地按着时序写,整篇文章是一个大倒笔,从过去往现在写。到了末了,他才点明:委羽山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郊外。紧接着,引用了两句诗:“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留下的是缠绵的思绪。
四十年沧海桑田,那鹤是再也不来了!毁林烧荒,开山种粮,树没有了,水也没有了。这里早已失去方志上写的“长林郁郁,幽涧泠泠”的景象,那白鹤翔集的地方,只能是旧时景了。作者最后说,“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绕了这么多圈子,这才归结到他所原本所重视的文章的“思想”与“内核”上面来。这原是一篇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字。文章很短,也就是千字光景,可却是九曲回转,风情万种。你说散文好写吗?好散文写来真是不易。你说这里没有运思,没有技巧,而只是一味地散漫开去,那能是一篇好散文吗?
刘长春的散文写作,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来的这种聚散、开合、舒缓有度的成熟性,给人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散文充满了灵思,在不经意中见机巧,见缜密。这无疑是刘长春散文的价值所在。他有很漂亮的文笔,许多文字让人感动。一处写:“山一高,云就缠绵”,又一处写:“到了半山腰,止步四望,白云牵衣,迷漫一色”,这是何等幽深的景象!“石为铜壶,水为滴漏,那瀑声飘向远处松林的更远处,落在枕边,落在人的无尽思念中”,这又是何等细腻的笔墨!
但我似乎更重视他的文章所传达的那种坚定的精神。他的许多文化性散文,通过特定的人物,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关怀,是很感人的。《晚年的跋涉》写唐代那位被莫名其妙地从长安远谪台州的郑虔。郑虔是一位名士,时称诗、书、画三绝。但他的书法早失传,画则是“传世绝少”,而诗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一首五言绝句。他以布衣终老台州,应该说是功名无所就的悲剧性的寂寞一生。但刘长春看重的是此人身上体现的“文化人格”,他深情地说:“不该寂寞的是精神,一种历久而弥深可以影响后世百代的文化精神”。《文人风骨》更是饱蘸着情感写方孝儒感天动地的悲情故事。数百年后,作者寻到了方孝儒的故里宁海溪下庄,在桃花溪的雨点中望见了、并听到了“生命的放达与不羁”,即所谓的“台州人的硬气”。
若是说,刘长春在文化散文中更多地关注传统精神的话,那么,他在许多写景抒情的短文中却鲜明地体现着现代人的情怀。作者走一路,写一路,也思考一路。《走进蓝色的黄河》发出了黄河首曲是什么颜色的问话,“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简直惊骇莫置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的多瑙河’一样的蓝。”对此,作家要问的是,黄河是怎么变黄的?问苍天,问大地,问人间!这里有一种亘古的哀愁。《雁荡无荡》,但看题目,便知不是寻欢之文。旧时雁荡山巅有湖十里,水草丛生,雁群来归。乱砍滥伐的结果,水荡没有了,雁当然不来,雁荡徒具空名!这里同样有深重的忧患。
刘长春写山水,极幽、极美、极壮丽、深得山水的精髓。但他不是一般地怡情和陶醉,而是思忖,甚至是痛苦地思忖。他是在无的时候,想起曾经的有,他为如今失落的生态而悲哀,他有无限的忧思。这种忧思不属于昨日,而属于现代化的今天。人类为了今天的利益,正在毁灭它的昨天,而昨天是不再有的。《找不到田野》、《哭泣而又忧愁的小河》,单看这题目,就知道作家的哀愁有多深。每当触及这些,刘长春就非常地动情,而他的文章也就格外地感人。可以给他的散文一个总题目,叫做“大地的怀念”。
刘长春写散文的状态甚好,有点随意,也有点闲适,但在轻松中见厚重,在展开中见缜密。他的文章有文人气,但从不故作高雅;有书卷气,但绝不故弄玄奥。行文清新,雅洁端正,最动人的是那种深切的关怀,从自然到人文的关怀。有点感伤,有点悲凉,是那种浅浅的、淡淡的、但又是深深的、浓浓的忧愁——为着人类的明天,为着我们的后代。他发自内心,却不事张扬。
——选自谢冕的《大地的怀念》,有删改。
〖古代诗歌鉴赏参考材料〗
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对敏感的人来说常是触发感兴的媒介。黄昏,是动感情的时刻。风烛残年的老人惆怅地倚闾盼望浪子归家;少女们咬着嘴唇,心旌摇簇地倾听着窗下求恋者的小夜曲;而那远离乡井的旅人,也不禁在异地的暮色中勾起浓重的相思。诗人为了抒写暮色中勾起浓重的相思,往往选择“烟”这一意象来渲染惹愁的暮色,而不用华灯和暮归者的喧笑。
李白的《菩萨蛮》正是用画笔在广漠的平林上抹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画面的静景带有动势,它暗含着时间在瞬息之间的冉冉推移。当远眺着暮霭笼罩的平林的第一眼,望中还呈现着寒碧的山光,该是太阳垂没未久吧!只是诗人避免了落日余辉这样的明调子,以免损害苍凉味的基调的统一罢了。但是一转眼,暝色已悄悄地降临了。诗人在“暝色”之下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入”字,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个带来了离愁的闯入者,比“夜幕”这一类平泛的静物更能使景色活跃在读者的心头眼底。于是,高楼上孤单的愁人,就益发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合在一起了。
这楼上的远眺者是因何而发愁呢?我们不禁要想起“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两句汉代诗句。她是在怀念、期待远人。从下片,可以想象,那征人是已经有了行将归来的信息吧!但此刻,他在何处?在做什么?是日暮投宿的时候了,他正在走入一家村舍吗?还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畅饮,乃至在和当垆的酒家女调笑?或者,由于什么事情的牵扯,至今还未踏上归程?向心头袭来的各种怪异的联想,不断增添这女子的愁思。这里面当然也缠夹着往昔的甜美回忆,遐想着久别重逢的情景。这时令会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浓度。
这惆怅、哀怨而又缠绵的期待,自然会使楼上人产生有如王维诗“心怯空房不忍归”的心情。这驱使使他伫立于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匆遽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这归鸟,又惹起无限的愁思。那阻挡在她和征人之间的遥远的归程啊,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长亭、短亭!
眼前所见的日暮景色,这平林笼烟,寒山凝碧,暝色入楼,宿鸟归林;心头所想的那远人,那长亭、短亭,以及横隔在他们之间的迢迢路程……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历来解说这首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吧。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细玩味这首词,也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第三人称。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了“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作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摹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台阶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用“画栋雕梁”来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上人的眼底。
——节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第3页,内容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许逖(tì),字景山,其家族世代居住(定居)歙(shè)州。年轻时候在五代后唐做过官,担任监察御史。李氏国灭亡,便带领族人向北迁徙。把自己写的若干文章献给朝廷,得到皇上召试,担任汲县尉冠氏的主簿。(后来)晋升为秘书省校书郎,主持县里事务,多次上书朝廷谈论北边防御事务。当时赵普担任宰相,全国各地呈上的奏疏若不符合他的意思的全被丢弃在两口瓮中,奏疏充塞满瓮后就被拿出来并且焚毁,这些奏疏未尝得到赵普的认可,而赵普唯独称赞许逖的才能,说:“他上书的内容同我的想法多有吻合。”
又过了二年,许逖被授予太仆寺丞,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钱帛粮草,监察永城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叫和籴),行使海陵监的职责。三年后,因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最优晋升为大理寺丞,朝廷赏赐给他红色的衣服、鱼形银质佩饰。后来又升迁为太常丞,主持鼎州的事务。鼎州境内杂居着少数民族,他们喜欢凭借攻劫来维持生计,有一百多少年私自定立名号,常常趁夜色出来抢劫当地百姓,百姓痛恨他们,没有人敢指斥他们。许逖上任后叹息说:“政令,是百姓的庇护神。若威权不能先除恶,则恩惠也不能使百姓受益。” 许逖行使政令后,盜贼都逃到别的州了,等许逖离任后才回来。升迁为国子博士,奉命出使两浙、江南。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出朝执掌兴元府,大力整修山河堰。原来堰水灌溉百姓田地达四万多顷,世人传说堰是汉朝的萧何主持修建的。许逖巡察倒塌的堰,回头对他的随从说:“萧何当时正辅佐汉朝夺取天下,竟然有时间修建此堰来灌溉百姓的良田。古代的圣贤们,有认为对百姓有利的事没有不做的。现在我怎么能害怕一时的劳累,而废除古人万世的功业呢?”于是率领工徒整修,且亲自管理木石,一天,石头坠地,砸伤他的左脚,他更加卖力,不敢懈怠。堰整修后,当年的收成特别好。
后来升迁为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派遣到荆湖南路,荆湖南面接壤溪洞诸蛮,每年溪洞诸蛮出来危害州县。许逖说:“鸟兽尚可驯服,何况诸蛮是人呢!” 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满三年,朝廷再也没有听说过溪洞诸蛮为患了。许逖返回朝廷,真宗当面称赞他的才能。适逢有司说荆南府久不能治理好,真宗授予许逖度支员外郎,主持府里事务。荆南府统辖北路兵马,在荆湖是大府,故常委派朝廷重臣治理,到许逖的时候是凭借才能而特别任用的,用员外郎治理荆南府(大府)是从许逖开始的。
第二年,升迁为司封员外郎,皇上赏赐给他黄金和紫色绶带,派遣到扬州主持事务。扬州是南方的都会,当时在南方做官的和那些已死在这里不能回乡的官员,都把自己的家安在扬州,故这些官员的子弟杂居在民间,往往凭借自己权贵身份,倚仗当时法令规定权贵犯法能够赎罪的条文,便出入乡里做违法的事,有时甚至弄得乡人家破人亡。许逖抓捕且鞭笞他们中罪行最重的人,说:“这不是官吏行使法令,是我代替你们的父兄教育你们啊!” 这些官员的子弟羞愧悔过,逐渐开始学习知识,最终成为好人,扬州的社会风俗发生大的变化。
许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最终能在生前有所建树。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他的才能匹配他担任的职务,他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记载下来传给后人。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号:辽ICP备08005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