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福建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豆豉(gū) 埋怨(mán) 同仇敌忾(kài) 敷衍了事(hū)
B.怃然(fǔ) 木讷(nà) 为虎作伥(chāng) 咄咄逼人(duō)
C.着落(zháo) 蛊惑(gǔ) 锃光瓦亮(chèng) 引吭高歌(háng)
D.骁勇(xiāo) 要挟(xié) 万马齐喑(yīn) 洗洗涮涮(sh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赔偿 娇揉造作 寥廓 闲情逸志
B.煦暖 绵里藏针 靓丽 待价而沽
C.寒怆 得鱼忘筌 俾益 正襟危坐
D.谗言 死心踏地 深邃 黄梁美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⑵大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⑶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____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________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 营造 即使╱也
B.应对 创造 即使╱也
C.应付 创造 尽管╱但
D.应对 营造 尽管╱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6.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兵贵神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当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9.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
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
B.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所以它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
C.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因此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
D.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因此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而且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4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 ②堧垣:宫外的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②其意常在沛公
B.①不来,且斩通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②今其智乃不能及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④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第 Ⅱ 卷(共108分)
四、(15分)
1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⑴范氏富,盍已乎?
译:
⑵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
⑶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⑵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
五、(18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8—21题。(18分)
书
朱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待;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8.“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3分)
答:
19.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3分)
答:
2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5分)
答:
2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
答:
六、(12分)
22.下列两个句子标点不同,导致二者意思有哪些差异?(3分)
①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仿照法律规定对城南区的部分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
②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仿照法律规定对城南区的部分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
答:
23.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答:下联:
24.“神州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请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
要求:谈话符合人物身份,表达自然、得体、流畅,每段话不少于30个字。(6分)
答:
⑴中学生:
⑵中学教师:
七、(60分)
25.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不得抄袭。
2004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参考答案
第I卷(共30分)
一、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福建卷这一大题的6个小题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可能是初次命题要考虑与全国卷的必要过渡的缘故,这6道题无论是知识点的设置还是语料的安排,都给考生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有一点稍微的不同应该指出,全国卷的第一大题单选题涉及语句或语段的选择项的语料的选择的新闻性更强,而福建卷则相对淡了一点,其中第5小题D、第6小题A、B、C、D等项极力消除新闻时政色彩,而向语文(阅读、写作)回归,其语文味更浓一些。
1. 【答案】D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2003年全国卷是典型的异形同音字考查,要求考生逐一比较。今年福建卷与之不同,它给出需要辨识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让学生通过拼读以判断字音的正误,这样减轻了难度。这道题考查了8个双音节合成词和8个四字格成语中的加点字的字音,有常用字,有次常用字,也有不常用字;有单音字,也有多音字,选材具有代表性。 A组中 “豆豉chǐ” 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豉”字与“鼓”字形相似,考生容易因近似联想的干扰而误读作“gu”。这是这道题中干扰角度设计最巧妙的一个。“埋”是个多音字,在“埋怨”与“埋三怨四”等组合中,读“mán”。由于这个字的常读音为“mai”,而“mán”为不常读音,因此考生会因为习见的干扰而误读作“mai”。“敷衍了事”中的“敷”字应读“fū”。 B组中“怃然”的“怃”字,读“wǔ”,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读音是一样的。“怃然”是个典雅的文言书面词语,并不常用,这也检测了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怃然”的常见义项有:①怅然失意、不痛快的样子;②惊愕的样子。 “木讷”的“讷”字,读“nè”。“讷”是个会意字。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是语言迟钝。也作“呐”。 C组中“着落”的“着”字是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这个组合中,读“zhuó”而不读“zháo”。音随义转,这是判断和识记多音字的一个基本技巧。“锃光瓦亮”的“锃”字,读“zèng”。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对优势,而同一声旁与不同形旁的组合,字音也常常随之而变化。这是利用“形声字读半边”的错误规律来干扰考生。
2. 【答案】B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福建卷这道题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3年全国卷的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熟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组中“娇揉造作”中的“娇”应写作“矫”,“矫”是形声字,从矢,乔声。本义是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作动词。“娇”也是形声字,从女,乔声。本义是妩媚可爱,作形容词。从这个成语内含语素的结构与词义、词性看,“造作”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是并列结构;“矫揉”也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因此写成“娇”,显然是错了。由此可见,判别成语中错别字,可以抓住成语结构特点,注意将词义与词性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割据形声字形旁的表义功能来推断,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闲情逸志”中的“志”应写作“致”。“志”的本义是:志气,意愿;即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而“致”作名词用,本义是情趣;兴致。必须强调的是,判断成语中的别子,可以利用成语间语素的对称结构规律来提高判别的效率。“闲”对“逸”,均为形容词,“情”与“逸”对称,可以互释,“情”是“情趣”,那么写成“志”字,显然就是错的。 C组中“寒怆”中的“怆”应写作“碜(chen)”,“碜”是丑陋难看的意思。而“怆”本义是悲伤。“俾益”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裨益”,“裨(bì)”字是弥补、补助的意思。D组中“死心踏地”的“踏”应写作“塌”。天塌地陷也不变心,形容定下主意,不再改变。又引申为心甘情愿。“黄梁美梦”的“梁”应写作“粱”。“黄粱美梦”又作“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 A、C、D三组中有4个别字都是因形声而致误,另外2个是因同音或音近而致误。这些错误类型都是考生日常学习中大量出现的。
3. 【答案】D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两对实词,一组虚词(关联词语)的辨析。实词、虚词一起考查,既节省了题量,又增加了考查面,也加大了考查难度。第(1)小题,应选“应对”一词。“应付”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如:应付复杂的局面;②∶应酬;敷衍。如:采取应付的态度。③∶将就;凑合。如:这顶帽子今冬还能应付过去。“应对”一词的常用义项是:对答,答对。如: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现在,“应对”这个词更多的表示准备采取某种方法、策略、手段来解决面临的任务、困难等。根据该句语境,两词似可通用,但根据普遍的语感,“应付”这个词语贬义色彩明显,带有一些消极、被动的情感倾向。相较而言,用“应对”更贴切。第(2)小题,应选“营造”一词。该句是说明客厅内大型盆景的布置所产生的艺术氛围,应该用“营造”。“营造”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建造;如:营造住宅。②制作;做;如:营造器物。③构造,编造;如:各肆营造,枝叶徒繁。含有相异语素的近义词,应该抓住那个不同的语素来辨析,“营”字重在“营构、构造”;而“创”字重在“独创、首创”。“创造”的常用义项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第(3)小题,“尽管/但”表示转折关系(含有让步意味)。而“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含有让步意味),从该句群第二个句子(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在语意逻辑关系看,应该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4.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道题选用三个四字格成语,一条格言,来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试题侧重从语用入手,来检测学生的熟语使用能力。 A选项,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或说是修饰不当),“纸醉金迷”一般用于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多用于指人的行为。而在该句中,它用作“晋商大院”的定语,修饰建筑物的富丽堂皇,是不妥帖的。 C选项,也是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之时。在C项语句中它作为“大学生”的定语,显然是不妥当的。 D选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指外表像金玉,里面却是烂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却一团糟。这个成语可用来指人的表里不一致,也可指文章等内容与形式不统一。文章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败絮其中”。正确使用熟语,除了准确把握熟语的意思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结合语境来使用。而判断熟语是否误用,除了语义层面作静态的观照外,还要注意从语境层面作动态的分析。因此,解题时瞻前顾后的习惯是必须养成的。
5.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B句是句式杂糅。该句的正确说法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的影响。”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由于”是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由于”后面常跟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非主谓句。C句是照应不周。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是两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应改为“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不是地方”。 D句是语意表达矛盾。前两个分句讲“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后一分句却说“含蓄地描写出来”,还是讲揭示了主旨,读起来拗口,应该改为“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将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写中。”也可以认为是搭配不当,“主旨”不能与“描写”搭配,应把 “描写”改为“表达”。
6. 【答案】C
【解析】根据第一句的后文“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那么该句的横线处应该依次填入“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古”字照应),“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气息”(与“今”字照应)。这里有着时序的制约。根据第二句的横线处的上文“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紧扣“沉淀”这个词眼,那么首先与它接续的应是“压迫着人们的心灵”,然后才是“改变着人生的轨迹”。这里有着情理逻辑的制约,即“母爱”作用的轻重。这道题要求衔接的四个句子两两成对,结构整饬、和谐,考生只要抓住“序”这一核心,相信是容易得分的。这道题同时也间接地考查了考生对整句与散句使用能力。从考生能否恰当安排对偶句的内在顺序这一言语操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语修辞技巧的熟练程度。按照时间顺序,应先说过去,后说现在,所以应先选②,再选①。按照事理逻辑应先说“压迫着人们的心灵”,再说“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说明】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本题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
二、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本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福建卷坚持了全国卷长期选用科技文进行考查的传统。它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功用的一篇短文。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的一项奠基性成果。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把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现年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现年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用一种精确的、非入侵的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对于医学诊断、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这道科技文阅读题的选材紧扣时代科技前言发展的脉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对引领当代高中生及时关注世界重大科技进展信息,扩大自然科学阅读面是有启示作用的。
7. 【答案】C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只要细读原文第一段,就可以明确无线电射频脉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停止射频脉冲,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A、B两个选项中“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第二段的一、二、三句“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 及“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 D选项“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这样表述是错误的,根据原文第一段的说明,能量的变化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氢原子核”,因此该选项中的“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8. 【答案】B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围绕“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列出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属于原理内容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筛选区间定位在原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A、C选项的表述可在第二自然段的第四句中找到相同说法。D选项的表述与第二自然段第四句第二个分号后的语句所述是一致的。B选项的表达与第三自然的第二句的表述完全一样。但它的陈述对象是“病理过程”而非磁共振原理,显然是错的,这是偷梁换柱以干扰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始终抓住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各自然段中的主题词(突出本文主要内容的那些关键语词)。
9.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选项“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是说“疾病的病理过程导致水分的变化”。C选项与D选项中的“前后”一词表意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共振波是在脉冲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时,才发射出来的;另外,磁共振图象的生成必须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来处理,而非“体内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象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10. 【答案】D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A项推断缺乏必然的因果关联。B项推断失实,原文只说磁共振成像对某些疾病的检测效果更优于CT,而非“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C项“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的说法缺乏依据。
三、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本大题为文言文阅读。今年福建卷文言文阅读采用一大一小双篇形式来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遵照2004年语文科《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翻译文句方面的能力。命题者选择了《史记》和《国语》的部分段落作为试题材料,这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实际是相适应的。《史记》的选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是一个重点,《国语》的选文,高一就有《勾践灭吴》一文,考生对《史记》和《国语》的语言风格与文章特点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别称《春秋外传》,在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擅长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笔法缜密、生动、精练、真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样取材,较好地实现了课外与课内的沟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1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这道题挑选了2个包含单音节实词和2个包含双音节实词的句子,同时也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技巧考虑,最直接的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障之处的应是正确的。A项中的“私”,在这里显然是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偏爱”。教材中也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项在这里作副词用,意思为“只管、暂且”;C项“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合成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D项“用事”一词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句“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可以推断这里的“用事”,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教材中也有类似语例,如“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解答高考试卷中的文言实词解释题,要善于回溯课文,联想到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同用法。
12.【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的两个“其”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代词,从语法意义上看,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都可以解释为“他(的)”。B项的两个“且”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表示“将要”。 C项的两个“所”字,从词性上看是不同的:①中的“所”是用作结构助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②中的“所”字的一种常见的用法。D项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都是副词,都解释为“竟、竟然”。
13.【答案】A。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题干要求选出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品质的句子,①②③三句都能体现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品质这一点:①“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②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③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④讲申屠嘉对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的采纳,而嫉恨晁错,⑤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之争权夺势,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是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节”与否无必然联系。
14.【答案】B。
【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A、B、C三项是对申屠嘉的生平事迹的阶段性概括,重在叙述。D项是司马迁对申屠嘉的评价,重在议论。B项是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明显是有出入的。A项所述可在原文第一自然段找到,交代了申屠嘉出任丞相的背景;B项是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明显是有出入的。C三项是对申屠嘉的生平事迹的阶段性概括,重在叙述,是正确的。D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内容(司马迁对申屠嘉的评价的概括),重在议论,也是正确的。
附参考译文: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丞相中屠嘉是梁地人,他以能开硬弓的武士身份随从高祖征伐项羽,被提升为队长。又随高祖征讨黥布,被任命为都尉。孝文帝在位时,申屠嘉为御史大夫。张苍被免去丞相职务,孝文帝打算任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但又顾虑:“恐怕天下人说我因私情任用广国。”窦广国有才有德,品行很好,所以文帝打算用他做丞相,但考虑了很久,认为这样做不合适;这时跟随高祖起义的大臣多数已去世,在世的又没有可胜任的,于是便任命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因他原来的封邑在故安,便封他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官清廉正直,家门不接待私人拜访。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盛受文帝的宠幸,前后赏给他的钱财,累计万万。甚至文帝还去他家饮宴,文帝对他竟是这样宠幸。申屠嘉上朝时,邓通常在文帝身旁。他看到邓通在朝廷上怠慢放肆,不遵守君臣问的礼节。有一次,丞相申屠嘉奏事完毕,乘机进言:“陛下的爱幸臣子,您可以让他富贵,至于在朝廷上的君臣礼节,则不可以不严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宠爱他。”申屠嘉下朝以后,端坐在丞相府,写了一道文书,命令邓通到丞相府来,若不来,就要杀头。邓通非常恐惧,便进宫告诉文帝。文帝对他说:“你姑且前去,我即刻派人去把你召回来。”邓通来到丞相府,摘掉帽子,打着赤脚,叩头向丞相谢罪。申屠嘉稳坐在上座,故意不还礼,并斥责邓通说:“汉家的朝廷,是高祖皇帝建立的,邓通你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臣,竟敢在殿上戏闹,犯了大不敬之罪,应当杀头。吏士们,推出去斩首!”邓通被吓得像捣蒜那样在地上叩头求饶,直碰得满头出血,仍得不到宽恕。文帝估计此时丞相已将邓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带着符节去召邓通,并告诉丞相说:“他是供我狎玩的臣子,你把他放了。”邓通被放回来,对文帝哭诉说:“丞相差点儿把我杀了。”
申屠嘉任丞相后五年,孝文帝逝世,孝景帝继位为皇帝。过了二年,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受景帝的信任,地位尊贵,专权行事,现行各种法令,很多经他请求而变更。他还建议用贬降和处罚的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丞相申屠嘉自感被疏远,他的意见不被景帝采纳,因而怨恨晁错。当时晁错任内史,他的衙署门向东开,很不方便,就在南面另开一门。南面开门之处,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得知这一情况,想借此事法办晁错,罪名是擅自打穿宗庙墙垣为门。便上奏皇上,请求杀掉晁错。晁错的宾客将此事告诉晁错,晁错连夜进宫晋见皇帝,把穿门一事归于景帝的命令。第二天上朝,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晁错。景帝说:“晁错所打穿的并不是宗庙的正式围墙,而是宗庙前闲地外面的围墙,是其他官员在里面办公,况且又是我让他这么做的,晁错没罪。”散朝以后,申屠嘉对他的长史说:“我真后悔,不先把晁错斩首,而先奏请,以至反被晁错所出卖。”回到官邸,便吐血而死。给他加谥号为节侯。
太史公说:申屠嘉可算得上刚正有节操了,但他不学无术,和萧何、曹参、陈平相比,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15.【答案】⑴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⑵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⑶(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解析】 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译采用的是文段选句翻译。所给的语段出自《国语》卷之十五《晋语》第九章。叙事性强,句式灵活,对话较多,考生翻译时必须充分把握整体语境。 ⑴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 呢?”②实词“已”的意思,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宾语“婚事”、“亲事”。(2)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本义是拘捕、捉拿;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祀”。(3)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任务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16.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采用主观性命题的做法更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鉴赏能力。试题选用了朱淑真的五绝《秋夜》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题目要求考生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感悟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歌营造意境的技巧。这样设题,可以由点带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这首绝句言浅情深,辞淡味浓。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锦衾单薄,佳人夜永难寝。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作场景——频剪烛花,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一个“频”字尽显诗人内心波澜。“欲三更”呼应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烛,这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还是睡觉吧,这“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结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远。这一句由室内转而户外,昂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皓月,四野空明,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17.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其丰富,其中不少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次试题出了三段:(1)是选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要求考生紧接着写出后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是选自杜牧《阿房宫赋》的有关本文中心思想的一段,要求考生写出中间空出的两句:“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两句,要求考生写出其前面空出的两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道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它意在引导青少年关注并阅读我国古代的传世经典著作。今年福建省的名句名篇默写题的选材与蛇题都强调了思想性与习见性,兼顾了课本与课外,相对比较容易。
五、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本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阅读材料选取了朱湘的散文《书》。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与闻一多、梁实秋等组织清华文学社,192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因生活穷愁潦倒,加上家庭不和,于1933年投长江自尽。作品有《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诗集。朱湘为现代著名诗人,鲁迅曾赞誉他为“中国的济慈”。写诗之余也写散文,遗文由他的友人搜集编成《中书集》。试卷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主要是删去了原文的第四自然段: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还有第七自然段做了多处语句的改动,原文是: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18.“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3分)
【答案】 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此题不好做,好多学生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其实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句是“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只要找到“书”和“遗民”在文中的相似点就行了,相似点是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想到此答案自然得出。
19.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3分)
【答案】 (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要点可从第四段(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从第五段(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段(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可得出答案。
2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5分)
【答案】(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按照原文顺序第一第二段(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第三段(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第四第五第六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最后一段(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2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 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学生在作此题时,若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一问是不难的。第二问中(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是联想和想象;(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是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是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第18题就是对比喻句的理解。)体现了比喻的运用和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六、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第六大题是考查语言运用方面的题目,共有3道小题,能力层级都属于D级。
22. 【解析】这是综合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符号在语言应用中具有消除歧义的作用。
【答案】①句在“并”字前加了逗号,“给予补偿”就有了不同理解:既可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不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 ②句去掉“并”字前的逗号,明确了“给予补偿”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
23. 【答案】示例: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解析】04年四套全国卷,福建、浙江等地卷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考查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即采用对联(主要是春联)的方式,实际上还是句式的仿用。春联就是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从形式上看,春联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春联凝炼集中地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时代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这种考题考查了对偶、对仗、对联的制作常识以及表达能力。内容上有一定的开放性,自主性,但由于上下联的相关,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引导与暗示。内容的积极健康,格调高昂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说明】这道题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学习中有很多诗文名句就是对联,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对联很常见,春联、喜联、园林风光楹联等,稍微留心,不难领会。学习并制作一些对联对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福建卷这道对联试题既是检测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也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素养,文道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全卷中一道有吸引力的语言应用题。为了降低难度,试题在括号中说明可允许平仄不论。上联是个判断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尤其合成词的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这离的“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动词是“乃”。宾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所给的“求学谦虚是治学前提”这个下联是对得比较工稳的。
24. 【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当、恰如其分,即话语适合特定的语境。这道题给出的语用场景是“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发射成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与第22题一样,在选材上,凸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要求学生假设分别以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及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这道题与23题一样也是将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融合到一处来考查,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其导向较好:语文学习不仅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用好教材、学好课本,而且要认认真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我以为这道题是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口语交际这项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如何体现的一次试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就编排了“采访”教学与训练专题,列出了两个学习重点:1、进一步了解采访的特点;2、练习采访和答问。可以说这道题是既回归了课本,又联系了生活。课本在“采访”这一单元中指出“我们既要学会采访,又要准备接受采访,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回答采访首先要认清采访的目的,把握采访的侧重点;其次要注意答语要言之有物,扣紧中心;言而有序,简洁精练,灵活生动,中肯谦和。在语言选择上,“我们应该谨慎选择能够显示自己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表达能力的语言”(教材中语)。这道题尽管是以书面形式来呈现,它同样有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答问的能力。这道题答问的重点是谈对“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的感想,重在自己的主观感受,受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制约,受访者的答语选择必然要趋向与公共话语空间的主流方向,那就是民族的自豪感、航天精神的价值等等。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角色的变换,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答问,这一道题设计是比较巧妙的,但是考生的作答可能会有言不由衷的倾向,从言语的真实性角度讲,这道题似乎是在诱导学生如何伪饰,那就不是一种真善美的行为了。我想高考语文要求真,为他人作嫁衣的方法并不可取。作为中学生,自己的感想可能更感性些,谈论自己的愉悦等等;作为中学教师,感想会理性一些,可能会涉及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等。
【答案】略。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说明】本题开放性较强,答案一定会异彩分呈。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
七、
25. 【写作提示】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教师要求同学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薛宝钗、霍金等等只要你能平时多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完全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为这道题目叫好。
这道题在今年众多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是有极大吸引“眼球注意力”,具有很大看点的一道试题。不妨将它视作体现闽派语文教学观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吧。虽然是话题作文,但它在话题的选择与材料的设定上,命题者是动了相当的脑筋的。
这道作文试题与近几年来的全国卷的话题作文是判然有别的。如果说北京卷的话题作文和今年其余几个新增的自主命题的省市的作文试题基本上是与全国卷的话题风格亦步亦趋的话,那么今年首次拥有自主命题权的福建省在作文试题上是迈出了惊人的一步,这的确可以看作是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的一次有影响的改革。
我以为这道试题的特点主要有:
一、话题的语言形式别出心裁。它既不是1999年的一个假设性分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是2000年的一个肯定性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抽象概念(诚信),也有别于2002年的一个片整洁够的名词短语(心灵的选择)或2003年的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它是一个含有待定项目的数量短语——“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别以为这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其实质是一种命题思路的变化,这几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尽管在逐年进步着,但它明显地已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不由自主的主题先行或主题预设,其结果是话题沦为了伪话题,全国卷的命题者强调话题作文要增强话题的限制性,以防止套题和宿构,但这中用心却使得2003年的那套题让不少考生为难了。正如浙江省阅卷点的负责人所指出的考生在审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至少要过三道关一样,题目如果认为设置的关卡过多,考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恐怕就有左右支绌之感。而福建省的这道话题作文象一个真话题,它尽量地规避了主题预设或主题先行,甚至连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有关审题、立意和取材的提示语都大胆地废弃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福建卷今年的这道话题作文试题显得格外简洁明了,不枝不蔓。给出的五个人物和五个文学形象,古今中外都涉及了,留给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二、话题的立意空间宽泛自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人物或文学形象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方式、不同立场的解读、认知、体验、感悟、审视、评判,因此这道话题作文的的立意必然是五花八门的,其答案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说全国卷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更多地指向于自我心灵状态的审问的话,那么福建卷的这道题是引导考生将眼光转向自我外部的丰富多样的人的心灵世界。它强调对人的审视,不管是现实的、历史的,还是艺术的、虚构的,指向人的心灵世界,在读“人”中可以间接地关照写作者的那一个生动的隐秘的自我。以此来窥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比较狡猾的或者说比较智慧的。因此我说这道题在某个层面上是遥承了魏晋时代的名士清议、臧否、品藻人物(言行志趣节操性格等等)的遗风。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历史必然是脆弱的;“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文学大厦就虚空了;文学形象诞生与现实世界的人的生活。因此,与人物(文学形象)对话,就是一种具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的对话。
三、话题的定位具有前瞻性。生活、观察与读书、作文本是四位一体的。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的不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本领也逐渐退化,读书,尤其是有品位的赌注也在考试升学的挤压下缩水了。读书的匮乏,使得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童稚化,语言表达越来越粗鄙化。今年福建卷的这道作文试题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书积累,否则写作必然要进入无米下锅的尴尬状态。这道题意图是明显的——要重视阅读(包含课内和课外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厚积才能薄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用了不少篇幅来说明、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课外读物和专题阅读选修的建议,这一切的用意无疑是明显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一页)。没有足够的有品位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阅读积淀为基础,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题是不容易敷衍成文的。它不仅仅是对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挑战,也是对广大中学教师的阅读质量提出挑战。语文学习离开了阅读是不可想象的。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泉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来源;阅读也是重要的不可偏废的一种了解生活的渠道。相比于前者而言,我们的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还是相对比较窄小的,而博览群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个不足。
还有一点是,这道题有意地引导当代青少年重新认识经典、拥抱名著、回归传统,试图矫正当代青少年过分的盲目的追逐轻薄的流行文化的媚俗现象,去认识曾经影响过历史的英雄,去关注文学艺术中的那些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典型形象,去亲近那些在当代具有震撼力的英雄人物,去体验崇高,去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总之,引导学生去认知丰富的人心、人情、人格、人性、人品,从而受到鉴戒、启悟,甚至认同和崇拜,这也可以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例文】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福建一考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
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扶养大的同时,心早已变得空荡。
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
泪落连珠子。
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多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昵?
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耻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
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
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性,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
多少个无眼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那曾经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
宝钗擦了擦眼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那春花少女赴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宝钗吃惊地四望。难道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
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伴着惨淡的哀鸣,一阵水花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
世人皆怪太圆滑,
哪知身世多浮沉。
香魂一断辞世去,
只怨朝代太腐朽。
【点评】这是一篇精彩的故事新编。既是新编,自然无须拘泥于原书情节,但却也不能任意为之,违背人物形象的原有的个性特点。《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悲”,故事情节可以新编,但原著悲剧的基调却是不能丢掉的。薛宝钗是书中的悲剧人物,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新编时就不能将她塑造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新女性形象。但在阅卷时,笔者却看到了不少写摩登少女薛宝钗的网络奇遇、QQ情缘、从商经历等,这实际上是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误解,也是对作文创新的误解。本文的成功便是扣紧了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创造性地虚构了“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的悲剧情节,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腐朽的朝代。这既是对原著的尊重,也是对原著创造性的再创作。文章以文末“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身世多浮沉。香魂一断辞世去,只怨朝代太腐朽”一诗为纲,着力刻画了薛宝钗悔恨、哀怨、孤寂、无奈的痛苦心理,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的悲剧做好铺垫,从而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以及悲剧背后的根本原因。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故事新编。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号:辽ICP备08005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