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
一、阅读 (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 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见下图)。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1.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2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3.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
[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
[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
[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
[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4] [3] [2] [1] B.[4] [2] [3]
C.[3] [4] [1] [2] D.[3] [4] [2]
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1)______(2)______。(2分)
5.上面这幅图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这幅图的标题可以拟为_____________。(3分)
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4题。(24分)
我看舞蹈的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个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⑧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 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⑤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现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7.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2分)
8.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形象地表明了 (2分)
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B.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
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D.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9.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2分)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
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
10.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3分)
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
当_________,那________,便是________,仿佛________。
11.第⑧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________,从观众的角度是指________。(4分)
12.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3.第⑤段中举“李白”、“曹操”两例说明________;举“怀素”、“杜甫”两例说明________。(4分)
14.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方面?请作具体说明。(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5.(1)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4)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论语》)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6分)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臣名之 名( ) (2)臣故畜牸牛 畜( )
(3)公诚愚矣 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 )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23.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2分)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24.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 (2分)
25.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26.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后者□□。(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27.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____。 (2分)
28.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写作 (70分)
29.作文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1000字左右。
(3)不要写成诗歌。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 (上海卷)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1. 【答案】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文中指世界报纸业的滞涩、不景气状态。
2.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顷中“国际影响深远”的陈述属无中生有。B项可以从第五段找到根据。C项可通过“1992—2002年我国报纸业年度广告总收入及增长率”图表得出。D项从第三段的“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而“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达96份”推知。
3.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全文是介绍我国报纸业的现状。为说明得更具体,文章1~5段把中国报纸业与世界报纸业做了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个人拥有量仍然偏低的特点;第5段结束几句,主要交代我国报纸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第6、7、8段主要说明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1][2]内容交叉,[2]更全面。
4. 【答案】(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锁定在6、7两个自然段,第6自然段说明报纸成为广告的主流媒体,第7自然段说明广告刊登额数量大。且有增长趋势。把这两段的大意整合在一起,即是报纸广告收入不断增长的原因。
5. 【答案】形象、直观地展示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2002年l—l0月中国各类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示意图。
【解析】此题考查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图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地展示事物,在说明方法中,就有“列图表”一种。此图的标题可以从第七段的“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中提出关键词语:2002年1—10月、报纸广告市场份额。
6. 【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分析评价与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抓住所了解的报纸的特点去介绍。题目要求从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同学们可从最熟悉的内容、风格、语言、版面等方面考虑。
(二)7. 【答案】舞蹈所假之物是自然存在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第1段中有”因此它首先是一种白然的美”,出现了“因此”,原因就在上文,即“它所假之物”“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此题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根据原文(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做出此题较容易。
8. 【答案】B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题目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正确理解“它”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所在,根据语境,它在原文中指的是“衣饰”,故答案应选B。为了表明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四个比喻,说明了衣饰对人体的衬托作用。
9.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A项是对比:第二段开头,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B项是对比:这衣饰决不像旧戏……,也不像话剧……写实。C项是对比:“小天使”“何如……飞天”。D项是类比:国画与舞蹈“都”讲究以形写神。此题,题目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根据原文(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以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可知第二段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之间并不存在对比关系。
10. 【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能力层级为D级。例句结构是“当——,那——,便是一,仿佛”,关键要注意“当”后写的是音乐,“那”后写的是舞步,“便是”后用比喻,“仿佛”后要求展开想像。此题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我们认为这是一道好题,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11. 【答案】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以形写神”指靠外在的形体传选出欣赏者所能体会想像得到的情感。所以,从舞蹈者的角度是指舞姿,从观众的角度是指”去与演员交流”“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根据原文(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总结出答案是较容易的。
12. 【答案】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E级。第④段,先例举客观世界上的许多美,它们都是“乐而自得”,用“而”转折,过渡到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然后,从不同角度解释其“有最性”。因此,对舞蹈“最有灵性”的判断便成为该段的中心句。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它在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于中心句的把握能力。通览全段答案就在段落中间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
13. 【答案】舞蹈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手舞足蹈欣赏舞蹈能发现与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李白、曹操两例紧承“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一句,是对该句的佐证。怀素和尚、杜甫两例后有“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这是总结句。因此,这两例也是对这句话的佐证。在实质上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分论点的把握能力,审视第⑤段(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现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是能够找到答案的。
14. 【答案】舞蹈的美表现在外形和内蕴两个方面。外形美指美的舞蹈和衣饰,内蕴美指美的情感,它借助音乐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升华美的素养。15。考点: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应放眼全文。第①段有“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美”:第③段有“再者”,”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第⑤段结束,“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这些表示分类的词语“首先”,“两者”便是提示我们的语言。“自然美”与“遭型美”属同一概念,”情感“与”内蕴”是同一概念。
(三)
15. 【答案】(1)未成曲调先有情(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我劝天公重抖擞(4)绝知此事要躬行(5)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此题是5选4,前三句出自课内,(4)(5)出自课外。
(四)
16. 【答案】对仗
【解析】此题考查体裁知识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仗。“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是提示性的语言。
17. 【答案】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周郎一炬”指“火烧赤壁”这一历史典故。与《赤壁》诗中的”兵销炬影东风猛”同说一事;”苏子二游”指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赤壁,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与《赤壁》诗中“梦断萧声夜月孤”(《赤壁赋》中有对萧声、夜月的描绘)同说一事。
18. 【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本诗是咏史诗,借历史上“赤壁之战”和”苏子二游”这两个典故,抒英雄已逝、辉煌不再的感叹之情。艺术特色有:①用具“赤壁之战”与”苏子二游”。②借景抒情:“荒矶鸥鸟满烟芜”指只有荒凉的石壁和盘旋的水鸟依旧在那儿。满眼都是一片迷蒙之气。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叹。③叙史简洁:前四句以简炼的语言叙述曹操的军势和野心,诸葛亮的赤心。
(五)
19. 【答案】(1)命名 (2)养 (3)确实(或:真) (4)使……正(或:整理好)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富”是名词用作动词。养:“试”是副词,的确、实在;“正”是使动用法,使……正。本题考词义解释。词义的解释,一是靠平时积累,掌握常用虚词、实词的基本义项和用法(包括活用),二是靠基本的语法分析,弄清某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1]小题中的“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是"命名"之意。[2]小题中的“畜”是通假字,同“蓄”,是“饲养、养”的意思。
20.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考词的用法辨析。解这类题主要靠语法分析,当然也要有基本积累。B项“何为以公名之”是个疑问句,有宾语前置的现象,所以选定B项。A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 B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C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 D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作、为”: A C D中的“为”都是动词。B项“为”是介词,因为。
21. 【答案】(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动手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中“使”应解释为”假使”;“在上”指主持政权;“为理”指做法官;“安”表疑问,译为“怎么”。第(2)句“见”译为“被”,“暴”译为“欺负”,“与”译为“给”。把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文,必须译准关键词,补出重要省略成分,理顺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畅。 (1) 中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的通顺;(2)中重点词:“见”“暴”“与”,兼顾被动句。这两句话都要翻译为假设关系复句。
22.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桓公以为愚公是愚者,有“桓公曰:‘公诚愚矣!’”为证。管仲不认为他是愚者,有“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为证。本题考理解判断。解这类题目,应当细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从此题来看,应当选择C项。本题A项陈述显然错误:桓公并没有听懂愚公的真正意思,而管仲则理解他是对社会不满而故作愚语。
23. 【答案】狱讼之不正 完善法制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请退而修政”是紧接“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因此“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狱讼之不正”现象的存在。“修政”的内容也当然是指法制建设。本题考理解归纳。此题答案要从文中提炼、推论出来。题目问的是管仲,当然到他的话中去找答案。从文中可知老人所“知”的,就是管仲所忧的,即“狱讼之不公”;“修”就是要变“不公”为“公”。
附参考译文:
齐桓公外出打猎,追赶一头鹿,进入山谷之中。看到一个老者就问他说:“这叫什么山谷?”回答说:“叫愚公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回答说:“因为我来命名的。”桓公说:“现在看你的形态举止,不是愚人啊,为什么因为你来命名呢?” 回答说:“请让我告诉你:我从前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了一只小牛,小牛长大了,我卖掉小牛买了小马驹。有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于是牵着马驹离去了。邻居们听说了,就认为我愚,所以命名这个山谷为愚公谷。”桓公说:“你的确愚啊!你为什么给他呢?”桓公于是回来了。第二天上朝,把这件事告诉管仲,管仲正了正衣襟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如果是尧做君主,咎繇做法官,怎么会有人去取别人的马驹呢?如果有别人像这位老者这样被抢夺,也一定会不答应。老者知道打官司断案不公正,所以就给他了。请让我回去整顿政治。”孔子说:“弟子们记着,像桓公这样的霸君、管仲这样的贤助,尚且还会有把智者当作愚者的时候,更何况那些才能比不上桓公、管仲的人呢!”
(六)
24. 【答案】编年 司马光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人自指可以称名,“臣”也用于自指。
25.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就”解释为“接近、靠近”;“善”指“好”;“舍”,名词作动词“驻扎”。本句要根据语境推断重点词语的含义。
26. 【答案】简易 烦扰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段。李广治军与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体现在程不识的话中:“李广军极简易……我军虽烦扰……。” 从原文“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可以看出。
27. 【答案】用法(或:从严)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易经》中“师出以律,否藏凶”的意思是“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用法。从原文“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能够看出。
28. 【答案】第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第二问:(1)后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归纳。“如此焉可也”紧承“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几句,由此可知原因:(1)是“人人自便”所以“咸乐为死”。(2)是李广才气高。“不可以为法”后有原因:(1)其继者难也;(2)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3)是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附参考译文:
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我抬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司马光说:《易经》上说:“军队出发要纪律严明,否则就会有危险。”是说带领军队如果不采取法治,没有不危险的。李广带兵,让人人自便。凭李广的才能,这样做还可以;然而不值得效法。为什么呢?能继承他很难啊,更何况和他同时做将领的呢!那些平常人的思想,喜欢安逸却对接近灾祸一无所知,他们既然以跟随程不识为苦而乐于跟随李广,并且将要仇恨他的上司而且不服从他们的管理。然而简单省事的祸害,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没有办法来应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么简单!所以说“军队要纪律严明”,做将领的,也应当从严要求。因此效仿程不识,虽然没有功劳,然而不至于失败;效仿李广,极少有不灭亡的啊!
二、作文(70分)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评析】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一个“杂”字,今年怎么想也绝不会再以一个字为话题了。但今年偏偏就是再以一个字为话题,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反猜题命题策略的成功提醒我们,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放在第一位。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学生以前无意中做到过这个题目,现在高考再做此题,若一字不差地照搬上去,还是那个水平,当初写坏了的还是会写坏。要说“忙”给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这首推第一。
第二,作文是用来抒发真情实感的。在批阅试卷中,发现许多学生缺少发自内心的感慨,只能走印证、图解的套路,举几个名人、伟人如何忙的例子就完事了,通篇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落入“言必称希腊”的窠臼,立意其实很浅,准备讲自己考前复习很忙,但不管搭得上还是搭不上,文首先来一大段孔子怎么忙,司马迁怎么忙,亚里士多德怎么忙的材料,接着笔一转再写自己高三复习怎么忙。这样写,不仅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反使文章显得突兀、松散。而有位学生也写自己忙于复习,却能催人泪下。他写母亲看到自己房间乱七八糟的,就说:“这么大的人了,平时你忙就算了,今天也该自己铺铺被子。”他回答:“烦死了!”母亲听后一声不响,为他叠好被子、整理好房间出去了。虽很轻,但“咔嚓”的关门声让他陷入了沉思:“爸妈为了让我多买些参考书,多上几次网查阅资料,可以请几次家教,一年来虽身体不好,但每逢双休日都忙着出去找活干。爸没有多少文化,是下岗后再就业的,外出只能找些力气活,赚不了几个钱;妈每次外出前,总不忘把我的午饭做好。看着他俩与岁数不相称的满头白发和日益苍老的身影,我暗自流泪,也暗自下决心,要考上大学,将来忙出个名堂,好好报答他俩……”文章也是看到题目后的即兴之作,但显然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告诉我们,在构思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可借此题表达自己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和看法。即使一抒心中郁积的块垒,也总比无病呻吟要好得好。高考之所以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其设计背景是: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大语文的概念下,平时多关心天下事,多听多看多思考,凡事有自己的观点;到考试时,只要搜索一下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与该话题有关而值得议论的现象、事件和问题,就有话好说了。如果只关门读书,只知道自己忙,不知别人忙些什么、整个社会在忙些什么,那么即使遇上再容易写的题目,也会感到思绪枯竭。这就是“忙”写糟糕不容易,要写好它也不容易的原因所在。
第三,要有取胜之路的选择。对于不同的题目,要有不同的采用什么方法来写好它的应对选择的能力。有的题目在立意独特出新上的余地不大,就要考虑材料要选得典型独到;有的题目自己一定有相关的好材料,那就要从语言、结构方面多表现自己的能力。写作既要有看家本领,又要多几个选择的余地,能力多了强了,任你什么题目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号:辽ICP备08005471号